刘休佑死之不久,最小的弟弟巴陵王刘休若也接到了调任的通知,刘彧要他卸下防守江陵的重任,去担任靠近建康的南徐州刺史。
这是什么任命,刘休若心中打鼓。当他乘船到了大雷边境,刘休仁死亡,此刻千里一路的两岸猿啼,似乎也正在弹奏这位小王爷的挽歌。
刘休若年二十二,历史评价是善和人打交道,会做思想工作。小小年纪能有如此才能,本是不错,但坏就坏在他曾经触怒过刘彧。
有一件事是这样的,雍州典签夏宝期被皇帝授意管制刘休若,于是刘休若事情不能擅自做主,平日里十分压抑,也十分气愤。于是,就在一个失误事情上,找借口扬言杀掉夏典签。
典签是是皇帝的特派员,且刘彧当初律改有一条,就是死刑要复核,更何况是自己派下去的特务被执行死刑。
于是,刘彧就召唤刘休若,要他将夏典签犯罪的事情陈述清楚,不要急于杀人。
刘休若当初十七岁,思想成熟,他知道皇帝应该不会轻易杀掉这么一个特务,反而还有可能被这个特务存心诬陷、反咬一口。
于是,刘休若趁着汇报的间隙,擅自派人暗杀夏宝期,打算谎称夏典签在狱中自杀,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
刘彧派人传达的意思是要将夏宝期交给建康廷尉处处理,夏典签死亡的事实已经造就,卫兵一到,只有尸体,不见活人。
刘彧大怒,书信责骂刘休若,“他定是被你搞死的,孝建、大明年间,你刘休若敢这么杀人么?”言下之意就是,你这家伙不把我放眼里啊。皇帝发怒之后的处罚是,将刘休若杖责三百,持使节改为监督(一般持使节是可以先斩后奏,斩杀郡守以下官员)。
刘休若吃了下马威,对最高权力老实很多,但是,他已经给刘彧形成不好印象。
此外,刘休若权力确实很大,虽然降级,但当时职位是散骑常侍,持节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尤其是荆州等这几个地方是历来军事集团重地,这个王爷又有自由开府的权力。
事实上,刘王爷府上确实有许多能人异士,他们也都和阮佃夫等一样希望刘休若能当皇帝,于是趁着刘休佑死亡、刘休仁被猜疑的机会进言要他当皇帝,刘休若心情十分矛盾。
再而那群混球干脆直接在外面聘请说书的、算命的、寺庙解签的散布消息,说刘休若贵有天子气质、万民之心属在休若什么的,逼着刘休若搞独立。刘休若更加矛盾。
但亲王手下的那群人是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出将入相的机会的,尤其是看到阮佃夫、杨运长、王道隆等颐指气使、挥斥方遒的时候,更是心里痒痒的。
这些也都是刘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事。但是刘彧更担心的是,这个弟弟和善,如此能谐缉物情,虑将来倾幼主,还是乘着余威,遣使杀掉他算了。
当刘休佑死掉的时候,刘彧一面遣使去向刘休若报信,一是证明哥两好的感情,二是安慰人心,三是宣告刘休佑的错误和自己的宽宏大量,四是要刘休若回来接替刘休佑的职位,入朝一起增进兄弟的感情。
当信使到了江陵,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信使无疑是“唐雎不辱使命”一类,一咋一呼让刘休若十分敬畏了刘彧这个兄弟君主,于是真的打包入朝,去当南徐州刺史(也算是京口重地),皇帝事实上已经让雍州的沈攸之暂时代管荆州。
这个时候,亲王府出现了一个逼刘休若造反的最后剧情。
当刘休若举办离别舞会的时候,那些门客、将佐都说,殿下,还朝必会有大祸,请三思。
他的卫队首领王敬先更是把王宫们都系上绳索说,今主上弥留,政令出于小人,都想除去宗支以便其私,殿下声著海内,受诏入朝,必往而不返,荆州从晋平始,招兵买马,已带甲十万,地方千里,上可匡天子,除奸臣,下可保境全身,为什么一定要去领剑自刎,要做属下的我们只会伤心却不能领取尸体下葬呢?
刘休若这个时候听到的是最真实的声音,但忠言逆耳,他既然已经敬畏刘彧,于是就认为王敬先这是在放狠话离间兄弟的感情,他要做好维护兄弟情谊的姿态。
刘休若表面平静,心底里火冒三丈,你们这群人,前面晋平王有难你们不去拯救,现在倒把我往火山煎烤。
他当场是答应,等出了宫殿的门,立马将王敬先抓起来,并马上带着这个罪臣一起前去刘彧那里陈述领罪,表达忠心,过了一天,刘休若还觉得自己太慢,于舟上斩杀王敬先,并派千里追快马加鞭地要亲信去建康向刘彧表达清除叛臣,巩固兄弟之义的决心。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当刘休若到瓜州,听到刘休仁死亡的消息,心中卸下了任何防线,只盼望以前吃斋念佛可以找来一点点好运,指望皇帝并不要无情到要我死的这个地步。
七月初七,织女牛郎相会,刘休若参加了最后一次皇家宴会,当晚自己亲看了虚弱的皇帝,稍微找到了安全感后,领到了于第赐死的诏书。
死前,刘休若心中悔恨非常,抱怨非常,孝建、大明期间未死、废帝、义嘉时期未创,倒是自己崇拜的哥哥给了自己人生最后一刀,悔恨不听当初那些阻拦我的那些将佐文官的劝说,执意至此,帝王之家,能有什么侥幸呢?这也算是命吧。
而在杀掉了刘休若的同时,那个驴王刘炜成了作奸犯科后的唯一一个王爷,到这个时候也没能像之前所说的永久赦免,同样是刘彧的一杯毒酒,了却余生。
刘休若死后,江陵府的那班人马顿作猢狲散,亡命天涯,其中有一个十五岁的跟班小将,后面奔波至彭城,与沈文秀从子一起投降至北魏,后一直在拓跋宏及其儿子身边充当机要跟班,时来运转,成为了左右北朝局势的一位权势人物,此人就是茹皓,暂记在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