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为什么楚国最先称王?
1,分封制形成。在西周初年,周王分封诸侯国很多,《礼记》有云:“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这是个很大的四位数(比现代全世界国家加起来多近10倍):1773个诸侯国!
周武王夺取天下之后,曾规定“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因而,分封的国家很多。可是,这个四位数,应该是根据这个定制推算出来的,而并非周朝实际分封诸侯国的数字。一般估算,分封在1000个左右,应该还是靠谱的。
这些被分封的国家,全都是诸侯国,他们都是周王赐封的,具有合法性的意思。因而,天底之下,四海之中,只有周王一人可称王,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皆不可称王。
不过,到了战国时代,除了个别诸侯国之外,几乎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全都称王了,从蕞尔小国发展起来的七个大国:秦、齐、楚、燕、魏、赵、韩,它们全不把周王放眼里,都各自称王。
在这七个大国之中,谁最先忍不住,最早自称“王”的呢?简单的回答就是——楚国!
2,楚国最先称王的原因。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其中的六个诸侯国,他们都是在战国时期才开始称王的,他们直接无视周王朝的存在,将本国国君的地位提高到与历史上分封和统治自己国家大王相同的地位。
不过,其中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它不是在战国后才开始称王的,早在西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之前,就开始称王了。
楚国那么早就称王,似乎先知先觉了好几百年呢!是什么事情让楚国敢于藐视周王朝,直接将自己身份升级,与周王平起平坐呢?
由于周成王,周康王都兢兢业业,勤于治政,天下局势稳定,和平发展。史书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罚放置四十余年不用。
但是,当在位二十六的周康王去世后,其子瑕即位,就是周昭王。昭王在位之时,横征暴敛,对各诸侯国大肆勒索,诸侯也开始渐生叛心。当周天下与中原各诸侯之间出现矛盾之时,楚国也开始走上了反叛之路,时间一长,周朝与楚国的关系不仅降至冰点,而且开始拔刀相向,相互攻伐。
约在公元前980年,周昭王为了教训已经不再顺从自己的楚国,亲领大军首次讨伐楚国。周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以强攻弱,以大攻小,周王朝大获全胜,胜利班师还朝。
公元前977年年,周昭王十九年,深受伐楚之战的鼓舞,获得颇多的周昭王为了彻底打垮楚国,将其消灭殆尽,再次率军南下伐楚。早已依计用事的楚国人假装民夫,将大批用树胶粘接的船只献给了周军。周军用征调而来的船只渡河,船行进到了河的中间,树胶融解,船板分散,许多兵士掉入水中,北方人大都不识水性,不会游泳,基本上都溺水而亡。周昭王虽贵为天子,身为统帅,也落入水中,魂丧汉水。周王朝的大军还没有进入到楚国境内,就已损失殆尽。
昭王伐楚,遭受了灭顶之败,强大的西周王朝自此开始走上由盛而衰的道路,楚国以弱胜强,势威大增,不仅叫周边小国闻风丧胆,而且令中原各国括目相看。楚国正式走上了与周分庭抗礼的道路。
“昭王南征”,这一仗记载于史籍中,并得到青铜器铭文的验证,被坐实了是一段信史。
楚国这边,领导这场抵抗战争的是熊黵,因而他的丰功伟绩足以让他睥睨天下。熊黵的战绩,足以让他鄙夷周王,然后自己称王天下!
3,对楚国称王的其他考证。有人认为楚国第一位称王的楚国君主是熊渠。这就是第二种观点。
熊渠(前886~前877)是楚国的第六位君主。而熊黵是楚国的第三位君主。
他被认为称王的依据是:熊渠封了自己的3个儿子为王。
这一位封儿子为王的楚国君主,他的主要功绩是灭掉了几个厉害的诸侯国。
它们是:庸国(今湖北竹山县)。杨粤(又写“杨越”大约在江西湖口县一带。鄂国(今湖北大冶县)。聃国(今湖北江汉地区)。
这个功劳虽然开疆辟土,实惠价值比较大,是楚国最早崛起的真实记录,但是,从影响上来看,应该比不上熊黵灭掉周昭王和六师的影响那样大。不然,不会让周王朝刻骨铭心,将这件事情竟然记载于青铜器上!
只有在战胜了当时还算强大、且天命在周的周王朝,楚国君主才有胆僭越称王。
进一步推论:熊黵称王之后,他的后人继续称王,延续了好几代。但是,这个没有确切的史料记录。之后,有熊渠分封三个儿子为王的记录。再往后,还有个记录——熊渠担心受到周朝的重点讨伐,因而取消儿子们的王号,自己的王号也取消了。有点韬光养晦的意思了。
楚国直到第19位君主(楚厉王,前757~前741)的时候,才重新称王天下(史籍依据是《韩非子》称其为“楚厉王”。不过,韩非子也只是孤证)。
熊黵在位是前980~前970,比战国七雄的任何一家都早了500年以上。
熊渠在位前886~前877,楚国就算他最早称王,也比战国六雄早400年。
即便楚国第三拨称王的楚厉王(前757~前741),也比战国(前475)早近300年!
楚国君主能够在那么早就把握住历史发展脉搏,超前称王,果然不是等闲之国君!所以说,楚国没有统一天下,只能算是一个意外。
历史没有选择楚国。但是,楚人选择了历史。历史上,灭掉周朝是秦,灭楚也是秦,最终灭秦的是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