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历年间,张红红与父亲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民间歌唱家,并且张红红的琵琶也弹得出神入画,美妙动听。他们父女俩常年就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演唱,当时叫卖唱,现在叫地摊歌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60942/f9eb7920a94ebfc7.png)
当时,有个叫韦青的人,他本是读书人,却因为唱歌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可以说是当时的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他不仅擅长音律,而且才智过人,在官场得风得雨,中年,曾官做到金吾大将军。
也是缘份吧,就是饭后在街上散步时,韦青遇到了张红红父女在某广场“演出”,围了一大圈的观众。美丽的琵琶声,加上天籁般的歌声,吸引住了韦青的脚步,不知不觉中他也加入到了围观的人群中。
“演出”结束,韦青主动约谈张红红父女,到对面的咖啡厅一述。当天晚上,父女俩就随韦青一同回家了。韦青说,我收你为徒,你就每天在我家里弹琴、唱歌就行了。至于你父亲,我给他安排一幢小房子,门前有小块地,可以种菜,够自己吃。并且还给他足够的钱,养老不成问题。
张红红最不放心的就是她愈发年迈的父亲。现在,看到父亲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她就放心,无所牵挂了。
从此,张红红就在韦青府上学习音乐,继续深造。张红红颖悟绝伦,尤其对听过的音乐过耳不忘,有极强的记忆力。
后来,有一位宫廷乐工,在古曲《长命西河女》的基础上,对其快慢和节奏进行了各种的改编,就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对老歌进行改编翻唱,搞得也很新颖,感觉是新创作的歌曲一样,颇有新意。
在准备进献皇帝之前,这位乐工想先征求一下音乐大师韦青的意见,就到他府上,唱给他听,并请求韦青给提点意见或建议之类的。
韦青说可以啊。他先安排张红红藏在屏风后,在乐工唱时暗用小豆记下这个曲子的节拍。乐工喝完,韦青问红红,怎么样?记下了吗?
在得到红红肯定的答复后,韦青对乐工说:“你这首歌曲并非新作,我有一位女弟子,早就会唱此曲。”
于是,韦青叫红红隔着屏风,在后面演唱。一曲完毕,竟然没有丝毫错误。这个乐工大为惊讶,叹服不己,说道:“此曲先有一声不稳,今已正矣。”意思是说,你不但把我的曲子全记下了,还把其中我唱得有个走调的地方给纠正了回来,真是奇人啊。
这事不知不觉就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红红就这样被召入了宫中,住在宜春院,皇帝对其恩宠有加,封她为才人。
因为她有记忆曲谱的特长,宫中人都称她为“记曲娘子”,名声一时响遍全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60942/e9b3952f61ae8d67.png)
有一天,皇帝的内侍告诉说,韦青去世了。张红红知恩图报,对穷困时收留自己的韦青非常感激。当她听到这一消息时,就悲痛地对皇帝哭诉道:“我本风尘乞丐,父亲老有所养,死有所归,都多亏了韦青,我不能忘掉他的恩德。”
在异常悲痛之下,她大场歌唱。是哭是唱已经是分不清了,总之就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带着无比的悲痛,放声高歌。这一歌不要紧,她竟然把自己直接给哭死了。古书记载为“一恸而绝”。
皇帝被她的行为所感动,在她死后,追封她为昭仪,以鼓励她知恩图报的高尚气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60942/85955f9d6dd8a55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