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微博碎片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刻意让自己爱上了“刷长文”。
而这个后天养成的习惯让我收获颇丰。今天我就来献丑说说我为什么爱“刷长文”?
壹
先说最实用的,那就是在“刷长文”时,我得到的“有效信息量”比刷微博多很多。
可能有人会想:短小精悍的微博不应该有更多干货吗?这种判断,在我们对有效信息的“需求量”为1或者2的时候是正确的;当“需求量”升到3或4,你就会发现,你又刷了几十上百条微博,才可能再找到让你心动的3和4,这样的有效信息密度其实是低的。
而相反的,如图示,我在读完一篇长文章之后(4000字,半小时读完),就很高效地收获了25个有效信息点。开sin~~~
贰
“刷长文”中短期密集的求知满足给我一种充分的幸福感。
在半个小时之内,邂逅这25个收获,感觉既高效又不可思议,就好像小的时候,找妈妈要50元零用钱,本身已经是战战兢兢,结果妈妈不仅答应给我,还给了我五倍的钱,这心情真会爽到不敢相信。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五倍,它不是一种线性的既定的(这样只惊喜一次),而是让你短期之内“反复”在未知中获得惊喜,你觉得10个已经谢天谢地了,结果后面还有、还有……(在心理学上形成一种类似无穷尽的体验),所以这样真的很容易感到幸福。
叁
一篇专题性的文章,往往有着复杂的、环环相扣逻辑架构,这能够让我挣脱原有的狭隘、单向度的思维方式。
它让我明白:多数事情都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对错”去定性;
让我明白:问题总有多方面,没有多方面就不构成问题;
让我明白:我可以坚持我的观点,别人也可以坚持对面的或旁面的观点,我要理解和接受。
这一点通过刷微博很难做到,因为微博的逻辑链是很短的,刷十分钟的微博,你可能看到了十件事和十种话风,根本组不成逻辑上的结构。
长此以往甚至会让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有学习更高阶逻辑结构的需要。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人说的一句话,说网络流行文化很肤浅、很浮躁。
哪怕是需要动用很多知识和礼仪的公共说理空间,不少网友也满足于对人不对事地骂过来、骂回去。这样骂到22世纪,对当代思想发展也无损益啊。
这里有一个我今天收获的有效信息,与网络发言相关,跟大家分享。
肆
只有在信息饱和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展开独立的理性运用,甚至体会到人文涵养的作用。
只有在我们的信息达到饱和之后,我们才能开始类比、推论、迁移,以致做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时我们随便写下一句话,日后读到也会觉得是“上帝抓住我的手在写”。
因为有很多是出其不意的观点,这些思想像是自己生长在一定的波段,我们只不过很偶然地遇见了它们。
再接着阅读,我也终于体会到人文的价值:人文就是用一个高标准(自我组成部分中的高贵方面)来为人定义,通过文化涵养,我们艰难地到达这个目标,之后我们的目的与言说方式就体现出一种自由、平等、尊严的价值观。
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加林(Eugenio Garin)所说,“人这个字本身就包含着赞扬人自己的含义,它通过文化来为人自己充分定义……”。(《中世纪与文艺复兴》,115页)
人文就是一种让人变得更优秀的高标准,它向我们展示人性中的高贵可能,并以此要求我们去实现这些高贵,如:仁爱、平和、善良、节制等。
这为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极大化可能,既令我们充满希望,又要求我们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让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能保持做到人的高贵,都能登上尘世中矗立的这座宝山。
这是极为艰难的,但这就是人文带给我们的涵养与教育作用。
以上就是我用“刷长文”来对抗知识碎片化的原因,跟各位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