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 泉渊
字数:2400左右,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01 冬与克尔凯郭尔
冬天忽然来了,气温骤降,冷得直叫人哆嗦。平凡的一年即将结束,夜幕降临之际,家家户户亮起灯火,人们围坐在餐桌边吃着热腾腾的饭菜,热闹非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习惯于盘点一年的得失,为收获繁盛而庆祝,为失去之物而反思。多少带有一种功利的成分,不过,亦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进入下一年罢了。
一切都用得失来权衡吗?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生存对于我已变成了一杯苦酒,然而必须一口一口地、慢慢地、计算着喝下去。”克尔凯郭尔曾在《非此即彼》中的一句话,引人遐想——这位丹麦哲学家在冰冷的屋内坐着,在壁炉前温暖着身体,眼光落在火焰中,性格古怪的他脸上挂满了忧郁。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无法抹去的阴郁,绝望的气息未曾消失,他写下《绝望是致死的疾病》一书,克尔凯郭尔宛如在我的耳边低语,阐述他关于绝望的深层思考——绝望分三种,它们的终端是死亡。
死亡一词令人畏惧,其意味着生命的消失、生命力的衰退、失去,而失去正是人们极力排斥和厌恶的。作为人的肉体与思想,在死亡的瞬间化归尘土,归于宁静。冬日刺骨的寒冷在耳边呼啸,绝望与死亡宛如狂兽徘徊,随时降临在人们头上,剥夺作为人的一切。于深冬中,我与克尔凯郭尔如同面对面地坐在,凭借一丁点的火焰温暖身体,背脊爬满了寒意,身后则是无尽的绝望。
正因为人生痛苦无常,所以人们精于计算得失,功利主义显得富有效率,因而得失往往带有功利主义的气息,用以描述自身的痛苦和快乐,从结果中判断自身的价值,然而,这是基于自我的计算。对于社会而言,则拥有一套更精确的功利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功过成就,显然,这套标准成了人们在迷茫和彷徨中的灯塔。所以,在社会中的人们拼尽力气去买房子、车子、去获得一份高薪的工作,都是极力朝着物质安稳的标准进发,然而,当物质获得极大的满足后,精神的满足是否达到,则难以衡量了,毕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价值标准都是不同的,表面的东西往往使得人们迷失了自我,同时带来了疲倦。
02 夏与尼采
但是,在计算的人生中并不只有绝望。如同人们常常想起的那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置身于世界中的我们,并不只有绝望与冰冷相伴,为了未来积极进取、为了品尝美食、为了享受阳光。
说到底,我们在渴求获得,渴求能量,渴求生命力。
“我太热了,被自己的思想灼烫着,常常因此窒息。”尼采曾经如是说,他尚未发疯的时候。身体羸弱,饱受疾病困扰的他无时无刻追求着生命力的繁盛。不禁使我回想起夏日的种种活动,打篮球、骑车、写作,都让人身心充实,感叹生命美好,享受当下,身心在不断吸取养分,不断成长,变得强大。
如同盛夏中的向日葵充满了生机。尼采始终在追寻力量,以填补他的虚弱,最终在疯狂中写下《权力意志》,那是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却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书,每每翻开宛如尼采仍活着,感情饱满地抒发他内心深处的激情。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陷于抑郁之中,感觉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宛如陷入了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绝望之中。偶然的一次,在图书馆五楼的书架上,遇到了这位被尘封于历史中的怪异哲学家——尼采。他格言般的作品带有诗意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失落的我。越是阅读,越是能挖掘其中的魅力,像是身体充满了生命力,鼓励我再次站起来,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不美好但是唯一的世界,重拾生活的信心。
03 得失与我
有人曾经问我,你阅读哲学书能得到什么呢?沉浸在他人的思想中,不会疯掉吗?再说了,你能发展些什么思想出来吗?
我亦曾经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是的,在我阅读哲学书籍的时候,像是被各位哲学家带着节奏走去看待一些问题,被带入他们的思想之中。事实上,我仍旧是我,却浪费了时间,为什么不用这些时间去玩游戏、去谈恋爱、去兼职呢?周围的人对此颇不理解,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被看成怪人看待。
可是,感谢那段孤独的日子,我得以认识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关于它们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在各位哲学家的加工下发展起来,或是有所突破的。今天,位于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是那些哲学家的思想精华,而我又该如何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思想去看待世界,甚至于提炼、创造出属于我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得得失失何以平衡?在我的得失观念中,这固然是值得投入和获得回报的一段时光。而在他人的视线中,我则是一个不折不扣浪费着时间的傻瓜。也许,将社会的得失观念加载在我身上,也会认为我应该用这些时间去兼职。这便是差别,由于各自的得失标准不同而造成的偏见。
回忆起阿贝尔加缪在《西绪弗斯神话》中所传达的思想,世界是荒谬的,而人们通过选择成为自己,进而坦诚地面对世界,在毫无意义的世界中毫不后悔地活下去。得失便是一种选择,无论我做出何种选择,或是不选择,都会成为通往“自我”的选择。在诸多的选择后,我终究成为了自我,明白自身的得失标准何在,找到了“平衡点”。
做好当下的选择,通往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如同加缪所说——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在于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04 平衡点
斗转星移,越过春夏秋冬,依旧是日复一日。人们依旧在衡量自己的得失。
社会的得失标准是一个普遍的平衡点。而我们自身通过选择所获得的得失标准是一个属于自我的平衡点。正是两个平衡点的差异导致人们活在迷茫与彷徨之中,社会想要你做的,与你自身想做的,我们总是难以抉择,因为未来的不可预计,谁也无法去断定未来的形势。
那么,我们“失衡”了。
如同《乌合之众》中所探究的,人群终究在集体中失去独立思考,彻底沦为集体意志的工具。人们失去平衡了,彻底滑向了狂热。不免让人反思,我们必须保持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距离,以便自我清晰地找到自身的定位。
因而,我们寻求协调,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点。在此平衡的一端是社会,一端是自我,从而化解了迷茫与困惑,深知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追求的是什么,而且,所能为他人提供的是什么,为社会、甚至为国家带来的是什么。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拥有自我的平衡点,因此,链接普遍的平衡点的时候,建立起第三个平衡点,通往“立足于世的自我”,共享世界的缤纷。
最后,再引用加缪的一句话吧——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END。希望有人喜欢本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