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跟我见过的其它农村妇女都不一样,已经53岁了,依然风风火火,一点儿也不岁月静好,安静度日,反而整日想着要多挣钱,要打扮年轻,要比别人过得好。
少年时家贫,上有两个哥哥,大哥稳重,二哥伶俐,作为最小的孩子她并不受宠,当然也不受虐待。但是好吃的,好玩儿的都需要自己跟哥哥们争,也许从那时候起,就养成这样的性格,想要的就自己争取。
那时候天天到处跑,哪儿热闹就去哪儿,跑十里八里地去邻村看戏赶庙会是常有的事儿。那时候虽然穷,但民风尚好,倒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拐孩子的。玩疯了自然是学不进去的,小学毕业就不再上学,十几岁的姑娘过几年可能就要嫁人,总得学点儿什么好说婆家。她自己是想要挣点儿钱花,庙会上那么多好看的衣服,好玩儿的玩意儿,家里不给买,自己有钱就可以自己买了。
自此开始跟她母亲学裁衣,70末80初,农村已种地为主,很少有人外出,能挣钱的途径并不多,帮别人做衣服补衣服是常见的活计。她虽然坐不住,但是学起来不慢,很快就能自己揽活儿了。后来政策放宽,同龄小伙伴们都外出打工,赚了更多的钱,她也想去,父母不同意,外出做活儿的都是男人,她一小姑娘怎么叫人放心。
这条路不行就换一条,这时候大家手里有点儿钱了,对衣服的要求也就高了,要好看的,要时髦的,母亲的手艺落伍了。她提出要去省城学习做衣服,撒娇哭闹都用了一遍,父母终于松口说你要是自己敢去, 我们就出钱。
最后,16岁的小姑娘,兜里揣着3千的巨款,来到省城学习手艺。学成之后回到村里大受欢迎。慢慢有了名气,好多小伙伴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同村的还好说,几步路的事儿,邻村的倒不好办了。索性直接到了邻村,常有庙会的地方,借住在别人家里,开了裁缝培训班,那时候她才十七八岁啊。借住人的家里有两个儿子,因为要避嫌并无深交,大儿子每天刻苦读书,考大学,事业有成,多年之后,两人到成了儿女亲家。
到了要嫁人的年纪,她长得不错,性格开朗大方,又有手艺,有些婆婆不喜欢这么有主意的儿媳妇儿,怕儿子被欺负。但总有些婆婆知道,这种性格也经得起事儿,立的起来能当家的人。她自己呢,只想找长得帅的。最终老公确实是帅,个高脸小,眉清目秀,但是家穷。
嫁过去之后,虽然穷但还算恩爱。随着两个女儿的出生,花销变大,夫妻二人决定外出打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打工路上,丈夫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手。那个斯文好看的丈夫消失了,变得脾气暴躁,抽烟喝酒,得过且过。她那脾气哪能受的了,整日打架,对,不仅仅是吵架。
她从小就要强,怎么允许自己过得如此狼狈。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既然不离婚,生活还得过下去还得过好。她自己倒是还能凭着手艺帮人做衣服,丈夫呢,靠技术靠体力的活儿都不能做。想来想去还是亲戚们帮忙,开起了商店,在家卖货收钱总可以吧,说是商店就是一个杂货铺,啥都卖,锅碗瓢盆,水泥花费。
有事情做了,丈夫也慢慢恢复了,装上了假肢,后来还有了一个小儿子,最难的时候过去了,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儿女们越来越大,小杂货铺也变成了大超市,当年那些外出打工的人都老了,越来越干不动了,她倒是越来越精神。
年少时,她喜欢好看的衣服,喜欢看戏,喜欢跳舞。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不变,最难的时候,给衣服打个补丁都要是花样子,更何况现在。已经50多了,每日看超市,进货卖货,基本上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忙,就这样她看见村里有新的鼓号队,她还要去参加,每天晚上去敲鼓,每天早上6点起来学习吹长号,竟也不嫌累,有时候太忙了,只能缺席。就这样,半年过去了,她已经能跟着鼓号队演出了,还是领头的人,农村办事儿图热闹,经常是吹完长号,还要跳舞,她自然是领舞的人,十里八村的喜事都去表演,一年下来一算,竟然还挣了好几千。
前一阵子,她说要出去旅游,说半辈子了都没有坐过飞机,一定要做一次。大女儿给买了机票,跟几个老姐妹飞了趟云南,第一次到云南,完全没有什么不适,到处自己溜达 ,其他姐妹不舍得花钱,她不是。景区里骑马,坐轿子,都要尝试一次,连自费的歌舞都要去看,大几百块钱,别人都不去,她喜欢就要去看,谢幕的时候,演员邀请观众去台上互动,她可积极了,跟演员合影跳舞,笑的满脸褶子,古城里转悠的时候看见跳广场舞的,一定会跟着去跳。
她的同龄人升级当了爷爷奶奶后,基本上都是穿着宽松没型的衣服,在家做饭带孩子做活儿,能不花钱就不花钱,不争不抢,像大部分人老了以后。像她这样从小折腾到老,每天神采奕奕,一大把年纪了,还想着要挣钱,要打扮,要显得年轻,去跳广场舞都要做领舞的人,想想也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