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在厨房上班
同事李老师的小孙子只有一周半,相比同龄的孩子,口齿特别清楚,能说完整的句子,教语文王老师的评价就是:这小孩子的话主谓宾齐全,是个表达能力特别出色的小家伙。
这样的小家伙很受大家喜欢,大家都愿意逗他说话。
这天,又有好几个人围着小家伙,你一言我一语地逗孩子说话。问孩子:妈妈叫什么?爸爸叫什么?爷爷叫什么?奶奶叫什么?小家伙奶声奶气地一一问答。又问:妈妈在哪儿上班呀?爸爸在哪儿上班呀?爷爷在哪儿上班呀?小家伙又很流利地做个回答。当问他:奶奶在哪儿上班呀?小家伙口爆“金句”,笑着说:奶奶在厨房上班。
这回答太出乎大家意料了,我们都不由“哈哈”大笑。
笑完,我不由地想到:这个一岁多的小小孩以他独有的认识说出了一个事实:厨房,是奶奶工作的地方。
不得不说,小小孩说出了许多家庭的样子。
毫无疑问,这个“厨房奶奶”最初一定是个“厨房妈妈”。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个家庭里,妻子应该是家务的承担者,而一个“好妻子”“好妈妈”的重要标准就是:会做家务、会照顾孩子。
如果说,在过去,女性不承担社会角色的情况下,这种情况还情有可原,可是,现在女性已是社会的一份子,承担着相当一部分社会任务,有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远超很多国家的男性。如果现在再以过去的标准来要求女性,无疑是不公平的。
可是,现实上,有多少女性在家庭中被公平对待?
有一位朋友,是妇产医生,每天工作都很累,可回到家,常常是老公在沙发上玩着游戏在等她回来做饭,而孩子拿着作业跑过来让她辅导。她说:那一刻,觉得自己都要爆炸了,特别想吵架。可又怕吵架影响孩子,所以大多情况下只能忍着。有好多次下班后,都不愿意回家,本来已经很累了,可还有一堆家务事等着自己。
我想到自己,觉得我不只是在厨房上班,而应该是搞家政服务的。
每天早上起床后,简单收拾下自己,就奔厨房了。准备好早饭,六点四十五,开始叫老张和小张起床,爷俩起床后,收拾好自己,七点十分左右开始吃早饭,七点半出发,老张上班顺带送小张上学。我赶紧收拾好餐桌厨房,然后用电饭煲做上中午的米饭,准备好中午要吃的菜,这样才能让我下班后能保证小张放学回家后顺利吃上饭。
中午吃完饭,我会整理早上没来得及收拾的客厅卧室,洗前一天换下的衣服,做完这些就又到了下午上班的时间。下午下班后,如果没有晚自习,做饭的时候会从容些。晚饭后,做完家务检查孩子作业,孩子洗漱完督促他上床,为他读睡前故事。
等孩子睡着,基本就九点半甚至更晚些了。这时候,时间才算是我的了。感觉已经很累了,只想睡觉。
而期间,老张要么在外面应酬吃喝没回家,要么在沙发上躺着滑手机。因为这个要吵架吗?
那得天天不停地吵。
一次与一同事聊天,说起孩子、家庭,小女人一脸幸福。原来,她老公是一个喜欢看书,喜欢做家务的人。每天会她一起做饭,相比一个人,两个人做,效率就高了许多。每次饭后,她负责洗碗,老公则去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阅读做手工。
想想就很温暖。而在这样温暖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一定是非常温暖的人,成为父母后,也一定是非常温暖的父母。
在亲子关系日益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关系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明白:育儿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它需要夫妻双方共同重视和真心付出。这种付出,既包括经济,更包括精神上的爱与滋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席,最好的家庭模式应该是: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所长,积极地参与家庭事务,可以根据自己的物质,做好分工,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绝不能在家庭事务中,尤其是育儿过程是缺席。
不只妈妈在厨房,爸爸,也应该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