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念叨他去年入秋时刚买的一件衣服,在衣柜里他的格子里翻来翻去,没有找到。
我们家的衣柜格局和大部分家庭的衣柜一样,整个衣柜划分为八九个空间,其中一个小格子是属于先生的,剩下的区域我和女儿四六开,我六她四。儿子房间有独立的小衣柜,主要放他的衣物和冬天的被子。
先生翻出他的军旅皮箱子,找了十多分钟,还是没有找到他说的那件衣服,悻悻地出门送孩子上学了。
晚上接孩子回到家他也没有像平常那样布置完儿子的作业,就出门去找朋友喝茶吹牛,而是跑到衣柜旁边继续翻箱倒柜找他的衣服。
他把装军装的箱子打开,把收纳冬装的军背包打开,又去公公房间把他的绿麻布袋子拖回主卧打开,衣服一件一件摊开在床上,地毯式搜索。
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一边找衣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怎么可能找不到呢?我那件衣服都没有穿过。”
“就是去年刚刚入秋的时候买的,打开包装看了一眼就把它收起来了。不可能找不到呀!一定是有人别有用心给我收起来了。”
我原本坐在书桌旁看书,做读书笔记。听到他的话,不禁笑出声说:“你何必暗示,不如直接报我的身份证号码?”
他接话:“好好的衣服怎么会不见呢?肯定是给我藏起来了”
“我都没见过你那件衣服,长啥样我都不知道。我连自己的衣服都懒得收,何况你的?”我有点无语。
“那你说为什么找不到?”先生开始耍赖皮。然后对着我凌乱的衣柜开始吐槽,他一会儿走到床边,一会儿走到衣柜,一会儿又去到窗边。嘴上念叨着家里怎么这么乱,到处都这么乱,也不收一收。
我翻白眼,淡定地说“你不要自己找不到衣服,心情不好就找茬儿。”
说完这话,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他刚转业回家的那段时间。他经常说我太懒,没有把家里的卫生搞好,生活习惯很差,东西丢三落四,对小孩教育也很随意,不如某某某……
作为一个脾气火爆的川妹子,虽然谈不上娇生惯养,但也是被从小宠到大的。我十年前嫁到这个小县城,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刚开始听不懂方言连沟通都成问题,自己一个人在农村婆家把儿子带到三岁,生了女儿,从来没有跟他父母红过脸吵过架,他看不到我的辛苦,好不容易回来,不好好补偿我们就算了,还敢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
姑奶奶可不是好捏的软柿子,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芝麻小事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每次吵架都是他吐槽我起头,本来不想理他,结果他越说越来劲儿,说到一定程度我忍无可忍就开始反唇相讥,把他吐槽我的话一句一句的反驳,直到怼得他哑口无言,再冷战几天,才结束战斗。
我们从小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各方面的影响差异很大,磨合起来简直犹如抽筋扒皮,我的观念是接受每个个体的不同,接受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求同存异。但他的想法是非我族类不可共存,吐槽我吃辣椒这我能忍?只要不是按他说的做就是不对,从来不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一门心思想“改造”我、教化我。
我时常强烈的感觉”话不投机半句多”,每次吵完架就想起网上说的“现在流下的泪都是当初结婚时脑子进的水”。
磨合了一两年,吵架的次数开始逐渐减少。但是由于我不管怎么退让他都不满意,觉得我离他的标准差得远,于是我开启摆烂模式,我就这样儿,咋地吧!能过过,不能过就离?
每次吵完架心里想着要不离了算了,可一琢磨,离婚了孩子咋办?两个我肯定都要的!留在这里,我上班谁给我带孩子?带他们回娘家,上学怎么办?怎么生活?
这婚吧,有了孩子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能离的,以前不理解别人说为了孩子不离婚,而人到中年是真正开始懂了。
毕竟后爸再好哪有亲爹好(禽兽变态不在讨论范围)。
当我对他的吐槽充耳不闻,他反而不再说我,可能他也意识到,除非自己想改变,否则没有谁能够劝说得了别人。
就像我叫他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他永远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样。
慢慢地他不再说我懒不再吐槽我吃辣条零食,我也不再嫌弃他不温柔不浪漫不制造生活仪式感。生活中的大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什么决定有商有量,两个人分工合作,照顾小孩家庭,日子倒也凑合。
回到眼前,他继续找他的衣服,我继续看自己的书。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也改变不了别人,珍惜眼前的生活,继续凑合凑合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