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秘笈

作者: 扣舷而歌 | 来源:发表于2020-02-26 18:27 被阅读0次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承认人生短暂的事实,就会产生白驹过隙的感叹。死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可活,会不会有来生呢?谁也说不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到活过第二辈子的人向现在人报告过来世是一种什么情况,所以只能凭借一些信仰和想象来安慰自己:应该有,可能有吧。

            既然说不准,那就存在“有“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因为没有报告的原因,可能性就打折扣,能占一二成就很乐观了。而没有的可能性,就相当大。既然“八成”是没有来生的,那我们索性不要把希望寄托到来生,还是把握好能够感知的“现在”为好。最现实的目标,那就是争取多活些时日,健康长寿,多多享受这不知因何而来,何时而来,又不知因何而去,何时而去的生而为人的缘分。

            如此,长寿则成为了人们共有的愿望,没有人希望自己早死,除非那些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病患——可怜的人。人人都有这样的企盼,那么研究达到这个目的之方法就很容易成为显学。而研究方法,就要向先进、模范、典型学习。按照时髦的说法,是“对标”。可现实中的先进并不好找,聪明的我们,想出了从虚无缥缈中去塑造——反正查无实证——很高明的寄托美好愿望的创举。于是有很多长寿明星事迹被代代相传,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比较著名的有彭祖,据说是活了八百多岁;还有道家的神仙广成子,一千二百岁;外国人有个宝掌和尚,从印度来的,在中国去世,活了一千零七十二岁。等等。

            以上“先进”们的事迹虽然足够先进,但因为神话的厉害,所以也只能供人们扯淡磨牙做梦烧香用,说服力实在勉强。不过听说近代的有个叫做李青云,又名李庆远的人,相比各位神仙,其年龄的真实性似乎多了几个百分点。从清初一直到民国初年,李青云活了二百五十六岁。当时报刊上还刊一副照片,某位军阀因好奇专门拜访之,给他拍摄下来的。照片中看不到什么仙风道骨,只是一个普通老人而已。他是否真正活了这么大年纪?除了这一点资料之外,找来找去,总缺乏过硬的证明,所以也从来没有敢为其打包票。

            长寿明星不靠谱,那么还有没长寿的方法呢? 尽管李青云的年龄真实性存疑,但他寿命比一般人长,这是可以确定的。而他的养生之道,和现在人的养身之道其实大同小异:吃素;内心保持平静、开朗;常年将荷叶、决明子、罗汉果、枸杞等煮水后泡茶饮用。他认为保持宁静的心态最为重要。还有,凡事不能过度,欲望不能太过于强烈。他的理论不错,也很值得推广。只是有一点,对于他一辈子娶了二十四位老婆这件事情,叫人觉得和他欲望不要太强烈的说法,似乎有点矛盾。这一点如何解释?他已经不能站出来给个合理的答案,所以我们不宜太过较真,更不宜模仿。

            内心平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办法之一,想来少有人反对。想的太多,会伤身。“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作为这个世界的高级动物,人似乎太看得起自己,操心的事情比上帝都多,思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七尺肉身所能承受很感知的能力,导致身心疲惫。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而心太细,专门疑神疑鬼,冲着自己使劲,不免会蹈林黛玉的覆辙,连最疼爱他的贾母都不喜欢。如果贪图享乐过多,也会造成身体的透支,走向油尽灯枯。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悲的是,人往往心里明白,却管不住自己的思维和身体。思虑太盛,纵欲过多,于是乎把自己的生命早早付之了流水。

            所以,清心寡欲为长寿研究者所提倡是有道理的,但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又何其难也?佛家希望众生去掉“执念”,不要陷入俗事的追求、纷争、喜怒中。可史铁生先生说的好:总是这么要求自己,岂不也是一种“执”?六祖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达这种境界之后,或许勉强可以说已经甩掉了执念,可那是慧能的境界,也只能是慧能才能做到吧。

            好在“清心寡欲”这个词,还给我们留个余地。“清心”是其一,心灵宁静;还有其二,就是“寡欲”。寡者,少也。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请尽量少些。至于少到什么程度,由个人情况来定,多少给留了一点个人舞弊的空间。

            鉴于以上长寿之道贯彻起来难度系数颇高,那退而求其次可否?圣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必汲汲与追求长寿?孔子的意思,并非说让人自暴自弃,而是说死生问题,并不是个人所应该重点考虑的,因为你考虑了也没有用。到底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多少天,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对各种各样的长寿秘笈,可以参考,但不要迷信,甚至于走向极端。比方有观点说:喝酒有害健康,应该戒酒才能长寿。在我们点头啧啧称是的时候,某位老太太却端起酒杯说:“我不是戒不了酒,是戒不了友情。”而这个友情,就是指和朋友在一起把盏的快活——不让我快活,还能活得长久吗?;相声演员于谦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最重要?酒肉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酒肉朋友可以陪你一起放松。而一句话就能启发你半天的朋友,常给你讲大道理的朋友并不重要,因为人生是自己的,启发也只能自己启发,这就好了。”——放松对自己的约束,该吃吃,该喝喝,让身心去除不必要负担,不为物所累,也不为人言所累,随心所欲,不亦快哉?

            当然,这里就用到了李青云的方法:不要过度,开心就好。这里其实有个隐喻:活多久算久啊,贪心不足蛇吞象,差不多就得啦。

            长寿的概念也没有标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有人拿它们讽刺人的见识短浅,可孰知朝菌和蟪蛄是否抱怨自己生命短暂呢?子非鱼,就没法了解鱼儿的快乐。同样,当我们在嘲讽别人的时候,是否也在被其他人所嘲讽?千年王八万年龟,在它们面前,人类是否有对自己的生命长度感到羞愧?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其他物种对于时间是怎样一种概念?

            纵观所谓的寿星们,彭祖也好,广成子也罢,无论是百岁或者千年,最终还是一死。“死去元知万事空”,从这个结果上来说,都是一样。

            即便人类实现了长生不死的愿望,那也未必就是好事。日复一日的活着,看不到尽头。没有了对生活的新鲜感,没有了对生命珍惜的感觉,没有了发展创新的动力,没有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很难想象那样的日子是否还值得去过。方清平有一段相声作品,主题就是慨叹人如果长生不死的话,那将是多么的无聊:“找医生开药去:‘大夫,求求您了,给我开种能把我弄死的药行不?’‘呸!我要有这种药,早把我自己个儿给弄死了,还给你?’”

            人要活到了求死不能的地步,那就没劲了。

            由此看来,人们对“清心寡欲”的认识恐怕是进入了误区,认为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修身养性等待升仙才算“清心寡欲”。至于吃什么要经过论证,喝什么要经过权威认可,爱什么不能去爱,喜欢什么也不能去做的所谓长寿之道,实在有故意谋杀人生乐趣之嫌疑。君岂不闻玩笑曰:“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妞,还活着干啥?”当然,如果愿意自虐,那可以另当别论。

            辩析“清心寡欲”:“清”的是看重生死之心,寡的是穷奢极欲之欲。淡看生死,顺其自然。既然生死都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应尽便须尽”吧,干嘛对生死问题如此放之不下?人之欲望无极,停下脚步感知当下可以把握的快乐,何焉而不为?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应璩有一首关于长寿的诗歌,读起来很有兴味。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

            各年百余岁,相与锄禾莠。

            往拜问三叟,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致词,室内妪粗丑。

            中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寿长久。

            仨老头儿很可爱,争相给过客介绍自己的长寿之道:家里老婆子很丑,我不嫌弃,不希冀美色;吃饱八分饱就差不多,也不贪恋美味;睡觉不蒙着脑袋,好好喘气,不贪恋衾暖。

            与其说他们在讲长寿之道,不如说在表明一种人生的态度:珍惜生活所给予的,从朴素的日常中发现快乐,并享受快乐。不患得,也不患失。至于活多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让那个可以决定这个问题的家伙操心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寿秘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ci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