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文化教育、教育格局

弟弟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小学一毕业,就把侄子送到外地,过上了寄宿的生活。
这种情况在我们那儿非常普遍,以至于该县不得不专门出台了一套政策,以保护本县人民的利益。
中国的父母对什么最起劲?
一是房地产,一是孩子的教育。
聊天聊到最后,都会扯到这两个话题上。
可是,对教育认识的局限,总是限制了我们的格局。
本来知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好,面对现实,又总是非常无奈。
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呀!
马云对中国的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我感觉很有道理:

中国的教育,在教授知识方面,放眼世界,中国的中下等学生,到了欧美,那也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但是,与欧美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学生,却未必是竞争力最强的学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马云认为,是因为这么多年,中国人对教育的认知出了偏差。教育这个词,是“教”和“育”两个字,它们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是教授知识;育,是培养文化。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就是太过专注于教授知识,而在培养文化上,不够重视。
马云的观点,非常契合中央关于文化的教育理念。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这是我们在和平年代最容易忽略掉的东西。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电影利用黑白动画的型式,以女孩Marjane的眼光讲述了80、90年代,发生在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故事。
在经历了政治清洗、亲人逝去、外族入侵,个人安危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女孩被迫离开故乡、离开父母,只身一人逃亡欧洲,但欧洲只是她身体的避免所,却成了她心灵的受灾地,在那里,她时刻承受着不能与家人共患难的罪恶感。最终怀着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毅然回到了国家,决定按照父辈的足迹去建设自己的国家。
文化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信仰。
这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国家会不断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因。
只是,由于太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我们常常被迷住了双眼,不知道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事情。

当然,我们绝不是批评家长去提高孩子成绩的意图。
只是想,我们能不能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提升一下我们在教育中的格局。
虽然,我们不能进入最好的学区,不能进入最好的高中,不能进入实验班。
我们中的很多人,不还是依靠后期强大的动力,取得人生的一个个胜利,成为人人严重的成功者吗?
马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凭借人生的准确定位,凭借着内心的那种信仰,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也许马云算是个例。
但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在工作中,表现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霸。
因为,学业太过优秀,反而限制了这些孩子的思维,让他们更倾向选择安逸的生活,不敢于冒险。
所以,你是否准备好,跳出成绩的框架,从现在就开始,就帮孩子建立更大的人生的格局?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