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创造教育的美好境界
文 | 康磊

临睡前拿起一本《教育如此美好——29个真实故事与点评》,作者是陈宇和于洁老师。
随手翻到一篇案例,是陈宇老师写的《智斗》。
大意是
一天中午,下了很大的雨。陈老师午休时巡视教室,却发现少了五个男生。 猜想多半去了网吧。
上课前,他们五个都来了。
陈老师问他们是不是去网吧了?
他们都 不承认,并说:到学校外面的小饭店吃饭避雨了。
陈老师批评他们怎么不向班主任请假?
他们说:不敢!
陈宇就知道他们心里有鬼,要求学生拿出没有去网吧的证据。
学生拿不出。
陈老师就带上一个学生去校外不远的小饭店找老板对证。
当陈老师问到被带出的那个学生时,学生承认去了网吧。
陈老师就又回去教育了学生一番,还说:回家去和家长说一声,让家长这两天来一趟。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陈老师就把学生推出了办公室。
等一下课,五个学生就主动找陈老师了,说:“我们商量好了,不要告诉家长,我们能保证管好自己。”他们还主动说成立一个学习小组相互看着学习。
陈老师表示不相信,又赶他们走了。
又一节下课,学生又来了。同时,他们还拿来了学习保证书。
陈老师还表示不相信,说:回去制订个计划,老师看过以后再说。
又把学生打发走了。
又一节下课后,学生交上了一份详细的计划。
陈老师看过说,佯装说:“有计划,关键是能不能坚持执行呀。我还是不太相信你们,还是通知一下家长吧。”
学生忙说:“老师先看看行动再说嘛。”
直到这时候,陈老师才顺水推舟地说:“那好,你们的违规行为先记下我这里,如果以后我看到你们不按计划执行,那就按我的方法来。”
学生这才高兴地安心回去了。
陈老师借机还教育了全班学生,号召女生们也向男生学习呀。
最后,陈老师与同事交流时,说:“这计划可以让这帮男生安生两个星期。”
同事问:“两个星期后怎么办?”
陈老师说:“到那个时候再说。两个星期后,自然会想出新的办法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个人感悟
陈宇老师是我见过的极富教育实践智慧的知名班主任,这个案例就真实地表现了他对待违纪学生的教育智慧和原则。
联系我读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教育理念,发现陈老师的案例中,其实还透露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学生观的极好体现。
一、无限相信学生
教师对学生力量的信心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的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教师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时刻的到来,使他有权利说:由于我尽了自己的努力和操劳,这个学生已经达到权限,从他身上再也得不到更多的东西了。(《给教师的建议》第86条)
陈老师告诉学生我自己要通知家长,要处理违纪的学生,却一再推脱。
文中,陈老师也写道:我终于使用了这招杀手锏,因为这招很少用,所以很管用。若动不动就用,这失去威力了。
又写道:其实我根本没打算通知家长,只是这么一说而已。
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陈老师对于学生教育的责任心,他不会随便就把违纪的学生推给家长,他有信心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教育管理来教育学生。
因为他对学生是充分信任的。
他相信学生敢于承认自己的违规行为,敢于承担错误的后果,也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处理自己的问题。
所以,这才三番五次的“推走”学生,“打发”学生。——这是陈老师在和学生“智斗”呢!
因为陈老师知道,自己在教育学生上还滑尽全力,还没有达到更耐心的等待学生承认和觉悟,还没有从学生身上得到“更多的东西”!
一次次交流,一节节课间,在与学生的“讨价还价”中,陈老师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这需要多么信任的力量呀!
二、自尊心来自智力劳动的成果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
此案例中,学生最终向陈老师承诺的是组成学习小组,写出的是详细的学习计划。
到这个时候,陈老师才“网开一面”,答应学生搁置违规行为,“看能不能坚持执行”!
这是在向学习方面引领学生,是在给学生一条走向“成为一个好人”的自尊之路。
这条路是真正的教育者的路,是一位专业的教育者应该看到和引领的路。
魏智渊老师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中写道: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获取自尊心的核心路径,乃是儿童在教师的协助下尽可能地困难获得成就感。所克服的困难越大,成就感就越强,也就越容易获得自尊自信。而协助学生克服具体的困难,这需要教师既深刻地理解知识,也深刻地理解学生,并拥有相当成孰地教育教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P44页)
只有用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把学生引导到通往学习的康庄大道上,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才会有自尊感,才会唤醒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
虽然此案例中,没有细致地说学生在陈老师的指导下,订立了怎样的学习计划,后来的学习效果如何,至少可以感觉了,陈老师的学生是向着学习的方向努力的,也一定是会最终找到真正的“好人”的自己的。
三、师生关系让美好发生
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给教师的建议》第13条)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说,教育是从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开始的。
如果把评分理解为更宽泛的教育评价、教师影响的话,相互信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生的情感基础。
此案例中,可以读出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没有声嘶力竭的斥责,只有循循善诱的教导;没有暴风骤雨的追问,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启发;没有劈头盖脸的训诫,只有耐心的等待……
学生明白了老师不是真心要处理他们,自己就找到积极的脑力劳动的方法,找到自我教育,彰显自我优秀的路径。
你是明天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给教师的建议》第86条)
虽然陈老师带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和学习情况,但,不可怀疑学生仍旧有着向学向善的愿望。
有了良好的关系,有了老师的耐心等待和指导,教育的美好就在发生。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陈宇老师看似极其普通的案例里,所诠释的教育智慧,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居然相遇,那是因为他们都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是唤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