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节义是传统的道德基础,也是数千年来我们先祖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优秀的品德成就了我们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也使我们华夏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礼仪之邦。

然而很多人一听到“忠”,都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感觉这就是封建余孽,文化糟粕。但作为传统道德精华一部分的“忠”真的就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吗?
为此,我查了一下百科,关于忠的解释为:心态中正,力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简而言之,忠不仅仅是表示忠诚的意思,更不是单纯的忠君的意思。它还有尽力做事等意思。只是有时候忠特指了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而已。我也揣摩了半天,认为忠至少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表达。
忠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辛弃疾的这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认为就是最好的体现。古代,皇帝作为一国的最高统帅,必须保证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居。因此,需要确保国家的人才都为之所用,不留二心。特别是经历过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更注重这方面的问题。宋高祖的杯酒释兵权,汉高祖的万人冤案,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屠杀,虽说都为后人诟病,但从反面说明了“忠”在他们眼中的重要性。当然也有无数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条忠君的道路上坚持着。为让我钦佩的是魏征——唐朝贞观时的名相,以刚正不阿,敢于进谏文明。正是他的负责,也就是对于李世民的忠心,对于贞观盛世起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忠君,我认为是适当的,跟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比起来值得我们尊敬的。
忠国——临患不忘国,忠也

我欣赏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位卑不敢忘国忧。面对金人对自己故土的侵略,岳飞背负着母亲“精忠报国”的期望。从军,征战沙场,不为名利钱财。自己亲率岳家军,在宋朝北境坚守。只为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迎回二帝,一雪国耻。他的军队,他的岳家军,他的兄弟,跟随着他成为了让金人畏惧的部队。所到之处,当地群众无不倾力相助;所遇之地,对面敌军无不魂飞魄散。这才是爱国,这才是真正的爱国。抗敌不为荣华富贵,抗敌不为加官进爵。只是单纯为了自己背上的那四个字“精忠报国”。平时大呼爱国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真正是国之困境的时候,像岳飞这种勇于站出来的人确实少之又少。一曲满江红唱出了他心中的忠肝义胆,唱出了他心中的豪情壮志。这样的忠义之情难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吗?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孟烦了在面对虞啸卿对龙文章的审判时说过一句话:打过几次败仗我就不冲里头了,谁冲第一个谁壮士,谁冲第二个谁烈士……可我想,要能有那么一个人,带着我们哥几个一直往前冲,谁都不用猜忌谁,多好啊!岳飞不就是这种人吗?
忠情——死生契约,与子成悦

大家都反对古时的那种道德约束,特别是明清时期对于女子的道德约束。我也认为那是一种限制人性的丑陋行为。但是对于爱情的忠贞却是恋人们的相互要求。对于异地恋的分手,有人吟唱“两情若是久长久,又岂在朝朝暮暮”;对于离婚者来说,若有情,天涯也是咫尺;若无情,咫尺也是天涯。我高中的两位同学,经历了大学的异地恋,如今仍是让我羡慕的小情侣。谁不羡慕牛郎织女神话般的爱情故事,谁不嫉妒孟姜女对于丈夫的那种执着的追寻,谁不幻想相互扶持、一同面对世间冷暖的老夫老妻。但是对于那些出轨,劈腿的男男女女,都超过了谁的道德承受能力呢?
忠事——默默付出,孜孜以求

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一件事情的坚持,对于一件事情的追求完美,对于一件事的竭尽全力。这就是忠,普普通通的忠。央视之前推出的大国工匠,让我深受震撼。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这种忠事的品格就愈发显得珍贵。那个一心挥师北伐,匡扶汉室的诸葛亮;那个花了一千个鸡蛋的达芬奇;那个牢记周总理嘱托研究棉花的吴吉昌……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人更多。
写了这么多,只想为“忠”代言。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