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权臣阴影下的悲喜人生

作者: 1cdf2c6086fb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09:03 被阅读384次
    辛德勇 著

    自2015年底以来,随着主墓的发掘及大量出土文物的展出,海昏侯墓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墓主人刘贺更因为他传奇的经历而被全民热议。

    27天、1127件坏事


    刘贺的父亲刘髆,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儿子,被封为昌邑王。刘髆死后,刘贺继承昌邑王位。汉昭帝驾崩后没有子嗣,刘贺被霍光等人拥立为新帝。

    但他在位仅仅27天,便做了1127件淫乱荒唐之事,于是被霍光废黜,史称汉废帝。汉宣帝亲征后,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将他迁徙到今江西南昌。四年后,海昏侯刘贺去世。

    以上便是刘贺的一生。

    史书对他是清一色的差评:行淫乱、狂悖、昏乱失道、淫戏无度,于是两千年来他一直为人所不齿。然而,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其一,当我们翻阅《汉书》的相关记载时,发现刘贺的罪状大抵都是些不检点的生活作风问题,如奔丧路上穿着不对、没有悲哀之心、不吃素、让侍从掳掠女子,立为皇太子后又私买鸡豚吃···

    老实说,这些行为虽然不和礼制,有些甚至违法,但确实算不上大奸大恶。而相对于一国之君的身份来说,就更谈不上危害社稷了。

    其二,1127这个数字太过不可思议。刘贺在位共27天,换算下来,他平均每天要做四十多件坏事,这简直是用尽生命来作恶啊!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废黜刘贺的罪名并不成立,他不过是在与霍光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了而已。

    霍光为什么敢废黜刘贺?


    董卓是三国第一位真正的军阀,当何进被杀、宦官被诛而中央权力出现局部真空时,他趁机进入洛阳控制了小皇帝,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而,他却犯了一个大错,便是废除了少帝刘辩而另立汉献帝刘协,这一行为激起了世家大族的反对,进而引发了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势力起兵勤王,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这一站虽然没有消灭董卓,却逼得他放弃关东领土,而退居关中一线。而且最后,董卓仍是死在了保皇党王允手里。

    曹操无疑是知道皇帝头衔的威力的,虽然汉献帝并没有实际的权力,但纵使有董承、吉本、魏讽等人先后的谋反,他也不曾废黜献帝,更别说取而代之了。

    后来,他为了自身安危,宁愿远离汉献帝所在的许都而常住邺城,也没有伤害汉献帝。与其说他不想,不如说他不敢。

    因此,问题来了:霍光为什么敢废黜刘贺?

    如果仅仅是为了控制皇帝,可以直接架空他,而不必冒险废黜帝王—皇帝再没实权,也是名义上的天子,废立天子无异于谋反。

    以曹操的权势尚且不敢随意废黜皇帝,霍光为何偏偏敢行这一险着?

    名不正则言不顺


    当谋划妥当后,霍光向群臣摊牌:昌邑王(即刘贺)昏庸无道、糊涂妄为,恐怕会危及江山社稷,大家认为该怎么办?

    众人的反应是:群臣惊愕失色,没一个人敢出身,全都一副唯唯诺诺的姿态。霍光自己呢?数年之后,当他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还用手摸着心口叹道:我至今都心有余悸啊。

    可见,这场废黜之事处处充满风险,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简单随性。那么,霍光为何执意兵行险着?

    原因在于三个字:不得不。

    霍光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其中大将军是本官,而大司马是加官,只加在将军头衔之上,它源自汉武帝的创制,目的是显示对卫青、霍去病的尊崇。

    在汉武帝以前,将军官职只是临时授予,用于对外的军事作战,一旦作战归来,则免去将军职务,为的是防止武将尾大不掉。

    汉武帝开了特例,准许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三人归朝后仍领将军职,为的是用外戚取代功臣集团。武帝临终前,又将大司马大将军头衔授予霍光,目的在于借助他的外戚身份稳固皇权。

    霍光的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只是武将头衔,无法干预帝国的行政事务,为了专权,他自领了尚书事。

    尚书即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负责往来的奏章公文。汉武帝为加强个人权力,重用尚书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因此尚书成为皇帝实际上的决策参谋,而宰相只有名义上的头衔。

    于是形成了内外朝之分:内朝是尚书令或领尚书事等皇帝私人官员为一体,严格依附于具体的某位皇帝。外朝则是宰相、御史大夫等国家正规的行政官员为一体,某种程度上可以脱离皇帝而依赖于官僚体系。

    霍光的两个职务—-大司马大将军与领尚书事,从国家制度上讲,都不是正规的行政官员,并不具有合法的行政权。而霍光的专权,其实是一种非制度性专权,其权力源自专制皇权的扩散,从本质上讲,与宦官无二。

    与此对比,曹操的权力源自他的军事成就,如平吕布,灭袁绍,定荆州等等,他是通过掌控军权而掌控皇权。因此,在相当程度上,曹操可以脱离皇权而存在。

    但霍光则不然,他的权力完全依赖于具体的某个皇帝。当改朝换代时,一般的外朝官员还可以平安无事,但如霍光这样的内朝官则大不一样。这种情况下,他要保持专权,必须要严格控制新帝。

    所以,当他得知新即位的刘贺想要将内朝官全部换成自己封国内旧有的属官,甚至流露出要谋杀他的意图时,为了维护自身的专权,霍光便不惜采用最激烈的手段。在双方的较量中,刘贺成为输家,迎来了被废黜的悲惨命运。

    霍光为何留下美名?


    皇帝从来讨厌权臣,因为他不喜欢别人分享自己的权力,所以权臣历来没有好下场—除非改朝换代,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便是典型的案例。

    然而霍光是个特例。尽管他比一般的权臣更过分—行废立皇帝之事,但死后却一直享有美名,被誉为周公一类的大忠臣。这是为何?

    三个字:合法性。

    昌邑王刘贺被废后,养在民间的刘病已被霍光拥立为帝,是为汉宣帝。汉宣帝是西汉中后期的明君,他对霍光本人是痛恨异常,然而当他在霍光死后开始亲征时,虽然借谋反罪灭了霍家满门,却没有否定霍光其人。原因在于,否定霍光就是否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于是乎,霍光长存,而霍家却被灭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昏侯刘贺》:权臣阴影下的悲喜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kg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