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心中平静一些,便从《倚天屠龙记》的江湖是非中暂时抽身,转而读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读的时候,就想到了朱先生正是因为“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才“悄悄的披上大衫”,在“满月的光里”出去转了转,从而写出了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有解释说,朱先生的“不宁静”,是因为他的忧国忧民。
也是,在那个时候,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百姓犹若倒悬于水火,凡为国人,自当尽匹夫之责,朱先生的“不宁静”确是有据可依的。
我所谓的不平静,绝对没有朱先生“不宁静”的背景。
只不过是想换换《倚天屠龙记》中文字所勾画出来的场景,让一篇灵动委婉,带有淡淡情调的文字,变成一支锚,定一定自己的心神。
好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也与赵敏已经交过手了,虽然俩人在斗智斗勇中互有胜负,但二人的情感脉络却伴随着打打杀杀已是逐渐清晰。
既然如此,就先由他们慢慢发展吧,反正结局早定,把书一合,放在一边,这两位大侠进入“暂停”状态,休息一会儿,等待我启动“开始”。
说到《荷塘月色》,每次读时,不由得想起了电影《离婚》中那个“老李”的角色。
《离婚》这部小说,据说是老舍先生得意的作品之一。
电影拍的真是不错,尤其是那几位老戏骨在里面这么一搭,就显得那么接地气,那么的活色生香。
影片中有这么一段,“老李”拿着书,深情地给自己乡下的妻读着《荷塘月色》,他的妻在旁边则是把身子扭来扭去,面露怯怯之态。
“老李”暂时从陶醉中醒来,看向自己的妻,问之:
“怎么了?”
乡下的妻答:“水开了。”
好一段活灵活现的书卷气和烟火味的碰撞融合。
老舍先生是真幽默,也是真有生活的体验啊,但在这里,我似乎能感觉出,他幽默中隐隐地苦涩和无奈。
可惜的是,每次想到《荷塘月色》,便条件反射般地想到电影《离婚》中的这段情景,就会情不自禁地笑上两声。
这种联系,就如国产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局便把茨威格先生的茶和雪茄,变成了炸酱面,东西文化混到一块了,但这倒也是记忆深刻了。
国人拍外国小说,西方的食材做成了东方的味道,不知道小说的出处,肯定会被认为是一个东方唯美故事。
王蒙先生曾讲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香古色、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它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精神,它的水滴石穿的坚韧性,它的接纳与深思的求变精神,还有它屡败屡战、永不言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精神。”
我的体会是:容而纳之,变而化之。
《荷塘月夜》读了之后,心情果然是淡定了许多。
这篇优美文字和诗一样的境界,真似变成了一支金色的“锚”,缓缓沉到清澈明亮的水底,在翠绿摇摆的水草中,在透进水中的阳光下,安稳地扎住,一切就静了起来。
就用《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小文吧。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