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邢窑白瓷如银似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瓷如银似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作者: 正广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18:09 被阅读8次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故名。始烧于隋代,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

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由于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历史,形成了“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

唐 邢窑白釉小壶

高10.5cm,口径2.5cm,足径5.3cm

壶敛口,短颈,圆腹,圈足。肩一侧有短流,对应一侧有壶柄,柄上端饰装饰结。此壶造型小巧,釉质白润,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唐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

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唐 邢窑白釉罐

高13cm,口径7.4cm,足径6.1cm

罐口微撇,短颈,圆腹,腹以下渐收,平底。底无釉。胎、釉洁白细腻。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

唐 邢窑三彩炉

高14.4cm, 口径12cm,底径9cm

侈口,卷沿,圆唇,短颈,鼓肩,斜腹近直,平底,三兽足。胎白色坚硬,器内薄施黄釉,荡釉不匀,颈腹交接处无釉,器外挂红、黄、绿三色釉至下腹部,三足施釉,釉色莹润明亮,釉层较厚,有细密小开片。

唐 邢窑白釉壶

口径7.5cm,足径7cm,高17.5cm

壶敞口,长圆腹,平底,小短流,颈与腹部有曲柄相连。通体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此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釉色洁白莹润,属邢窑白瓷中的细白瓷,体现出唐代邢窑白瓷“似雪类银”的素雅与优美。

唐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高10.8cm,底边长6.3cm

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狮身皆施白釉,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唐 邢窑白釉瓶

高14.4cm,口径6cm,足径7.2cm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唐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 邢窑白釉茶炉

高8.2cm, 口径10.7cm, 底径5.2cm

上置双环系釜,下为炉,炉面正中为投柴孔,炉身开窗格状和兽头状烟道孔,下圆底。通体施白釉,釉光亮莹润,釉色白中泛青,胎体细白坚硬,造型新颖别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邢窑白瓷如银似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to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