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合时宜见苏祠
三游三苏祠,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一次去是2008年初春,回来还写了一篇文章《试听徽外三两弦》。现在看从前写的东西,不禁汗颜,一味追求所谓的雅致意蕴,笔法矫饰,动辄掉书口袋。回想起来,那也是一段工作压力不大,无家累,有闲心读书和弹琴的岁月,没有微信,也不玩手机。
第二次去是2011年初夏,我借了一个学生证,和两位爱好古诗词的同学同行。那些年,学校骄傲地宣称,眉山政府把锦江学子当作本地人,就读期间免费参观三苏祠。那次的游园主要是读楹联匾额。好些草书篆书异体字认不出,只有绞尽脑汁乱猜。
天下几人学杜甫 诗中定合爱陶潜“苏宅古井”旁销售字画的时雨轩中,有位中年男子在现场表演书法,挂着书法协会成员的牌子。我们去请教他,他跟我们到了启贤堂门口,瞄了一眼,说:“是‘华’字,天下华人学杜甫。”急慌慌地回去了。我们觉得不对,也不好揪着他再问。恰好导游领着游客过来,我们又去问。导游信口开河:“这是个‘玉’字。”为了求证,我们买了一本十元的小册子,《三苏祠匾联墨迹大观》,逐字逐句对照,认完了所有楹联上的字。启贤堂楹联是:“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定合爱陶潜。”抱柱联下联是:“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导游说的“玉”其实是“至”。
回校后,我因此设计了一节课,专门讲三苏祠楹联,这成为“写作学”和“应用写作”的保留节目。自己讲得起劲,同学们也感兴趣。
我总会问新同学:“你们去过三苏祠吗?值得一去。”同学告诉我:“闭馆了啊,去不成。”我才知道,芦山地震后,三苏祠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闭馆修缮。从2013年8月起,这一关门就是两年多,我好几次上网查开馆时间都不得。已经大四的同学叹道:“还没修好,我们都要毕业了。”
前几天查到开馆信息,我就开始呼朋唤友。天气预报说有阵雨,我想,也好,下雨更清净。今天中午一到眉山,阳光灿烂。
历史文物的修缮以“修旧如故”为原则,而非修旧如新,这是常识。在新开园的三苏祠,三分水二分竹依然,古树不减苍翠,只是——古井用铁丝封住,再无打水的吊桶;“学薮”的墙刷白了;匾联泛着新漆的亮光;塑像们眉目光洁、衣饰鲜丽;残缺的石崖用红砂石抹平,好似新揭的伤痕长出新肉。喇叭里滚动播放游客须知,“不许吐痰”“不许乱扔垃圾”“祝你旅途愉快”,再加上一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让人哭笑不得。
古代小朋友和现代小朋友游客也不少,大多数是眉山市民,周末出来闲逛溜达。婆婆呼唤孙儿:“快看快看,这里有古代的人。”孙儿很兴奋:“耶,还有古代的小朋友。”邻居熟人们打招呼:“你来了啊。”“是啊,拿身份证只要十块钱,过来耍会儿。”“这公园好董哦。”(当地话dong就是大的意思)
苏东坡生活馆里配置了一些互动设施,游客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书写、朗诵。一位穿花裙子的母亲带着女儿,她一直问:“哪个来给我们拍照,哪个来给我们拍照。”我主动过去说:“我来帮你们拍。”母亲摆开阵势比划书写,女儿在一旁啃她的辣条。我认真拍了几张,也很高兴。
新闻报道说三苏祠维修资金近九千万元,大修后更加古朴典雅。这一路走来,我寻思这么多钱砸在哪里了。屋檐廊柱下挂着的黄色警示牌“雷雨天气离此处两米”“放气勿入”,不时让人出戏。
临走前,天阴下来,飘了几滴雨。披风榭里,一群老人在嗑瓜子,一色花花绿绿的衣衫。我坐在她们身边,望着苏东坡斜倚散坐的石像,一池落叶飘零的水。我们头上高悬着匾额——浩然正气。
2014年4月24日
民国才女张允和的笔迹“养气”(二) 试听徽外三两弦
午后的三苏祠静寂无人,浓荫里藏匿着鸟雀的啼鸣。轻风拂过池塘,飞絮蒙蒙竹叶沙沙。踏着落蕊与苔藓,穿行于砚池楼阁回廊小园,宛然走进一阙宋词。
学校离眉山不远,车程不到二十分钟,却一直没来看看。一则为尘虑所累,缺乏安适泰然的心情。浮躁轻慢之人,何以寻幽访胜赏景问古。二则对于名人故居抱有成见,以为不过是些应景之作,大多穿凿附会矫揉造作。新修仿古建筑,搬来旧物古董,陈设几张老式家具,悬挂几副楹联字画,再张贴简历生平,只等导游领着大队人马到此报到。
千姿百态的坡翁三苏祠却给了我意外,不见杜甫草堂的门庭若市,竟有几分书斋门庭的清净古风。
来凤轩是苏轼读书之所,室内轩畅雅洁。“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除了简单陈列文房四宝,并设有琴桌一张,上置灵机式古琴。“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阳光照进窗格,隐隐蝉鸣声,恍惚到了初夏。有心抚弄一曲,但见墙上赫然张贴着“不许动手”,管理员更是虎视眈眈,只能悻悻然作罢。
信步来到启贤堂,两株千年的银杏树立于中庭,神气清朗。树下遗存一古井,旁有老树虬干盘曲出枝,相传为苏洵亲手所植的黄荆树。儿时常因读书偷懒而挨打,大人们说“黃荆棍子出好人”。挨了不少打,书读得一知半解,今天才第一次见到黄荆树。 读书人当对此树长揖而拜。
兴之所至,走走停停,细细品味楹联碑帖的文墨意趣。累了,于井栏边小坐片刻。正闭目养神,却听到二胡乐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群老人聚会。
绕着山石寻了一圈,树荫蔽日,不见拉琴的人。
2008年4月
——————————
(人物摄于2016年4月24)
——————————
(风景摄于2008年4月17)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