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四·一〇一】
近见作诗者,好作拗语以为古,好填浮词以为富;孟子所谓“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也。朱竹君学士督学皖江,来山中论诗,与余意合。因自述其序池州太守张芝亭之诗,曰:“《三百篇》专主性情。性情有厚薄之分,则诗亦有浅深之别。性情薄者,词深而转浅;性情厚者,词浅而转深。”余道:“学士腹笥最富,而何以论诗之清妙若此?”竹君曰:“某所论,即诗家唐、宋之所由分也。”因诵芝亭《过望华亭》云:“昨夜望华亭,未睹九峰面。肩舆复匆匆,流光如掣电。当境不及探,过后心逾恋。”“九叠芙蓉万壑深,登临不到几沉吟。何当直上东峰宿?海月天风夜鼓琴。”又《江行》云:“犬吠人归处,灯移岸转时。”《端阳》云:“看人悬艾虎,到处戏龙舟。”《太白楼》云:“何时江上无明月,千古人间一谪仙。”《同人自齐山泛舟》云:“聊以公余偕旧友,须知兴到即新吾。”皆极浅语,而读之有余味。昔人称陆逊意思深长,信然。芝亭字仲谟,名士范,陕西人,今观察芜湖。其长君汝骧亦能继声继志。《题署中小园》云;“风吹花气香归砚,月过松心凉到书。”《将往邳州》云:“此去正过桃叶渡,归来不负菊花期。”又,《华盖寺》云:“曲径松遮洞,岩深寺隐山。”皆清雅可传。
拗语,指拗句,平仄不依常格,读起来不顺畅的句子。
朱筠,(1729年—1781年),字竹君,一字美叔,学者称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萧山,祖辈侨居京师做官,遂入籍顺天大兴。朱筠少有文名,乾隆十八年中举人,十九年成进士,后授编修为赞善,擢翰林院侍读学士、钦派协办大学士批本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提督安徽省学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秋出任福建省提督学政,次年秋还京,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病故。工书法,著《笥河集》。
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从石城迁至鱼贵口。明,池州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2000年6月撤地建市,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
张士范,(1726年—1795年),字仲模,号芷亭,晚号澹园居士。陕西蒲城苏坊镇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后六次会试均名落孙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被录用为中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朝议大夫衔擢任四品的池州知府。任池州知府前后十一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张士范迁任芜湖观察,乾隆五十年(1785年)“花甲”之年,奏准致仕,归蒲城故里。著有《芷亭诗草》二卷。归隐后再刻《澹园诗草》二卷。
腹笥,音fù sì。指学识丰富,肚子里有学问。《后汉书·卷八十上》:边韶,字孝先,陈留浚仪人也。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者大惭。韶之才捷皆此类也。
望华亭,旧称玩华亭,在九华山五溪桥侧。明代都御史彭礼建。万历五年(1577)青阳知县苏万民重建。知县蔡立身曾题联:“路不入九华,山色座中收已尽;亭直开半壁,星咫尺上摘将来。”后废。清末重建观音殿于其旁。
齐山风景区,位于安徽池州市城区。齐山名字最早记载于唐代,有说齐山有十余座小山峦,其高几乎相等,十分整齐,故而得名。因山上建有翠微亭,也有称为翠微山。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长君,音zhǎng jūn,释义:1、尊称他人的长兄。《汉书·卷五四·苏武传》:李陵谓武曰:“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2、年长的君主。《左传·哀公六年》:“少君不可以访,是以求长君。” 3、成年的公子。泛指公子。
张汝骧,字云驹,号尧山。张士范之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历任安徽太平、风阳知府和福建延建邵道台。后以送琉球国贡使,卒于北京。
华盖禅寺,始建于宋朝,复建于明清,后遭日军轰炸,“文革”期间遭破坏被拆除。后经省市宗教局批准,在齐山原华盖禅寺旧址附近复建,2007年因原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强烈要求,迁址至池州市乌沙镇民政街小孤山边。
【闲言碎语】
诗主性灵,是袁枚一生之主张。而这一主张,在当时不能被所谓主流人士所容纳,故,只要有诗人在诗论上与其同声共气者,都引为知己,竭力赞扬。本条诗话中,记载了朱筠自述其给池州知府张士范的诗集所作序言中有关性情厚薄与词意深浅关系的论述。“性情有厚薄之分,则诗亦有浅深之别。性情薄者,词深而转浅;性情厚者,词浅而转深。”将作者的性情厚薄与作品的文词深浅及诗意深浅联系起来,并提出了一个“性厚者词浅意深,性薄者词深意浅”的观点,并称这是唐诗、宋诗的最大区别。在我看来,这个观点似乎有点绝对化了。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够简单地用作者的性情厚薄来观察与品评其作品,还是要看作品本身而定。这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本人学力不济,就不展开了。
诗话中记载的张士范,是乾隆时期的安徽池州知府。是一位由举人出身而任知府的诗人。任上为政勤廉,修桥固堤,赈灾办学,口碑极好,时至今日,仍被当地人所称颂。
池州城内齐山九顶洞南侧原有翠微亭,始建于唐代,后屡废屡建。康熙十年(1671年)知府朴怀玉以无端理由将这座八百余年历史的古亭拆除,近百年间无人重建。张士范上任后,百姓呼吁重建此亭,张士范觉得百姓要求言之有理,叹曰:“做事谋始,宜顺人情,人情所欲东,不能强欲西也”。他批评朴怀玉的枉为,尊重民愿,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经多方努力,访得翠微亭原图样,在原址上重建此亭,而且将先前的全木结构改为石柱大梁,以耐风雨侵袭。复建翠微亭之事,池州知府张士范所叹及所为,都被池州百姓铭记于心。
齐山华盖禅寺,始建于宋朝,复建于明清,后遭日军轰炸,“文革”期间遭破坏被拆除。后经省市宗教局批准,在齐山原华盖禅寺旧址附近复建。2007年因时任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强烈要求,迁址至池州市乌沙镇民政街小孤山边。这段文字是查找《华盖寺》资料时查到。为啥特别强调“2007年因时任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强烈要求迁址”,咋读或觉有点奇怪吗?然而,只要联系上面张士范复建翠微亭的记载,我们就不得不佩服池州人秉笔直书的胆气与才气了。记得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件小事,当可谓例证之一。
最后请教个问题,袁枚诗话中有“昔人称陆逊意思深长”之语,我有点不解。陆逊虽然出生文人家族,但其本人以谋略武功而名世,为啥袁枚在论诗的文章突然说此一句?求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