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托孤,一个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

作者: 笔随心愿 | 来源:发表于2022-12-31 08:42 被阅读0次

    到过井冈山旅游的人,大多数都看过在井冈山市区演出的大型实景剧巜井冈山》。该剧反映的是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到开始长征这一段时间的重要历史。由当地百姓演出,从头至尾演完,需要六百多群众和一定数量的牛马羊参与。场面宏大,舞美效果好,兼具视觉听觉嗅觉冲击力。最感动观众的是巜井冈山托孤》那一场。

    画面中,一对年轻的红军夫妻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山路上疾走,一个农妇迎面赶来。画外音传来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声。丈夫把孩子交给农妇,妻子跪拜在农妇面前。农妇抱着婴儿缓缓离去。妻子数次跑回追上农妇亲吻拥抱自己的孩子,丈夫忍痛将妻子拉回。农妇抱着孩子消失在视线尽头,妻子哭昏倒地。这幕骨肉分离的感人场景,让现场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电视连续剧巜井冈山》中,也有托孤这一幕。它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 9  年  1月,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毛委员朱德准备率领红四军(那时我党只有这个军,为迷惑敌人番号从四开始编)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试图打破敌人封锁,以减轻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压力。临行前夕,毛委员写了一个纸条让人急送给当时在小井红四军医院任党支部书记的曾志。上面写着"见信速来红四军军部!毛泽东"。曾志赶到后,毛委员要求她随红四军主力出征做群众工作。曾志和丈夫 蔡协民 都要上前线,此去生死难料,商量之后,作出了一个万般无奈的决定,把刚出生26天的儿子送给王佐部下名叫石礼保的副连长托养,取名石来发(后改名蔡石红)。据曾志晚年回忆,石来发是她与第一个丈夫夏明震(烈士,夏明翰烈士的亲弟弟)的孩子。

    之后,夫妻俩在赣南闽西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一次次的生死考验。期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小铁牛出生,组织上作出决定,送给了一个中医。第三个孩子出生后送给了一个盐商。1934年,丈夫蔡协民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后来,曾志与组织上安排假扮夫妻的陶铸结为夫妻,继续从事党安排的革命工作,经历了诸多危险和坎坷,成为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井冈山托孤后,母子天涯相隔。再次见面,已经是解放之后的五十年代。当时曾志在广州工作。

    中央慰问团赴井冈山慰问,代曾志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石来发。石来发来到广州,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怀着深深的歉意,曾志想把儿子石来发留在身边一起生活。石来发告诉母亲,石家为保护他这个红军后代,全家被反动派杀害,他要给石家延续香火。带着他东躲西藏、沿途乞讨把他拉扯长大的阿婆已经双目失明,需要他的照顾。他要回井冈山去,希望母亲成全。纵是万般不舍,曾志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在广州与母亲曾志小住一段时间后,石来发重新回到了井冈山生活,如今已是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1984年,石来发携带在农村生活的儿子们到北京为母亲曾志祝寿。这是母子第二次相见。离开前夕,孙子们向奶奶曾志提出希望解决商品粮户口的请求。刚从中组部副部长职务上离休的曾志拒绝了孙子们的要求,并勉励他们好好种地产粮。告别母亲曾志,石来发带着儿子们又回到了井冈山农村生活。

    199 8年6月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临终前,她留下遗嘱把省吃俭用节省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祁阳和宜章两县的希望工程。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息,她却选择了安静地回到井冈山。生前,她特别给党中央写信,在《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中,极力要求身后事简朴、简单办理,并让女儿陶斯亮将其骨灰撒在井冈山小井原红四军医院旁边山脚的一棵树下,与她离开后不久被反动派杀害的137名战友长眠在一起。

    曾志的孙子讲述《井冈山托孤》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井冈山托孤,一个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yb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