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说一下为什么法家认为儒家无用。
首先声明一下,这些结论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不是断章取义的把这些结论套用在现在的社会来论证。当时生产力落后,又到处诸侯割据的那种社会背景,重视礼乐诗书本没有错,但前提是国家不能亡啊。如果不重视军事,而士兵上战场又没有粮食,饿都饿死了,还怎么打仗?国家亡都亡了,哪来的机会给你重视诗书礼乐?这些文娱产业是上层建筑,依赖于国家本身安定且富足,一个国家如果连存活都无法存活下去,你重视文娱这些上层建筑有用吗?这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好,下面搬出书上的两句原文,然后解释原因。
1. “如果国家有礼、乐,诗、书、仁善、贤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清廉、智慧这十种东西,就是不让民众去作战,国家也一定会被削弱直至灭亡。”
解释:
前者,国家重视礼乐诗书,那么知识分子,说客,还有文娱产业的从业者都得到了君王给的赏赐和爵位,农民辛苦种地都吃不饱,看到他们可以通过诗书礼乐获得荣华富贵,那么农民就不会种地,看到这些得到爵位的人可以不用去战场上送死来求安稳,那么他们就都想通过从事诗书礼乐来逃避打仗。国家没有足够的军粮,也没有拼死抵抗敌人的军队,那么迟早就要被其他国家灭掉。
后者,民众崇尚仁善、贤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清廉、智慧,那么民众在思想上就会轻视种田和打仗。比如民众觉得孝敬父母重要,那么当君王的政令和孝敬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民众一定优先选择孝敬父母而舍弃效忠君王(比如父母认为打仗会送死,这就会影响到父母老了没有子女养老孝敬;父母又认为种田获利太小,无法光宗耀祖,无法让父母在人前有面子,父母会让子女从事其他职业),所以民众就会优先考虑做一个孝子,而不是效忠于君王,去种田和打仗。所以,这些思想会让民众觉得种田和打仗不重要,从而轻视君王的政令。没有粮食,又没有一支拼死抗敌的军队,那么国家灭亡是迟早的事。孝敬兄长也是和孝顺父母是一样的道理。崇尚仁善、贤良就不用说了吧,这完全是和杀敌相反的,一个善良的人怎么能去杀人呢?再说说清廉,种田和打仗了,就可以得到君王给的赏赐和爵位,如果崇尚清廉,怎么能去贪图荣华富贵呢?不稀罕君王给的荣华富贵,就不会去种田和打仗。说说智慧,越是聪明,就越会动歪脑筋去想办法在粮食产量和敌军首级的数量上做手脚,而不老老实实的去做好分内的事;如果人人都动这样的歪脑筋,那么粮食产量提高不上去,敌国的军队也不会被削弱→于是国家还是容易走向灭亡。
2. “用所谓良民来治理所谓奸民的国家,就一定会发生动乱直至被削弱;国家用所谓奸民来治理所谓良民,就一定会治理好直至强大。”
解释:
前者,良民。这里的良民指的是儒家那些讲究仁义道德的人,讲究仁义道德,讲究慈爱,讲究把别人看的重要,就注定在对方有罪行的时候相互包庇。比如讲究孝顺长辈,讲究兄友弟恭,讲究对朋友义气,那么即使检举对方的罪行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也不愿意检举,因为这些仁义道德、偏爱和恻隐之心会让人不忍心检举自己身边的亲友,不忍心检举自己人,就会互相包庇罪行。而罪行,就是种田产出的粮食产量不达标,就会受到惩罚;上了战场,没有斩下敌人的首级,就会受到惩罚。如果互相包庇,那么人会越来越懒,粮食会越来越少,打胜仗的效率也会降低。粮食变少了,军队实力减弱了,这样的国家,迟早要被其他国家灭亡。
后者,奸民。这里的奸民指的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没有仁义道德和恻隐之心的人。由于检举和告发别人的罪行可以得到君王给的丰厚赏赐,可以加官进爵,利益诱惑很大,所以即使是自己的亲友,他也会为了成全自己的利益去告发别人的罪行。而这些不遵守君王政令的人被告发和检举,就会受到惩罚;受到了惩罚,下次就不会再触犯法令,就会努力耕种,产出更多的粮食;上了战场就会努力斩首,来削弱敌国的军队力量。于是,粮食越来越多,敌国军队的人数越来越少,所以这样的国家战无不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