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今天如何做教师
【语文教学】今昔对比,虽在堪惊!

【语文教学】今昔对比,虽在堪惊!

作者: 吴老师教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7:31 被阅读23次
    【语文教学】今昔对比,虽在堪惊!

                    今昔对比,虽在堪惊

    ――陈与义《太常引  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解读

    北宋已经不在,南宋岌岌可危,往日繁华皆不见,作为经历了两朝变迁的陈与义,他的内心满是荒凉,满是怅惘。此身虽然还在,但是经历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痛,又怎能消解内心的愁苦,夜登小阁,忆旧观今,今昔对比,自然愁肠百结,感慨万端。

    于是,遂作此词。

    【语文教学】今昔对比,虽在堪惊!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与朋友的一次游乐写起,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以及今天的对比,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把往事展开来,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说,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语文教学】今昔对比,虽在堪惊!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体现怀古伤今的主题。

    短短几行诗,写尽了酸涩与悲欢,怎能不让人感叹,不让人沉思呢!

    备注:本篇文章并非全部出自个人解读,有借鉴他人之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予以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教学】今昔对比,虽在堪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n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