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米高空,望向窗外,雪白的云彩在飞机之下,一团团的飘荡在空中,遮住阳光,将影子映射在大地之上;飞机之上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飞机在一望无际的空中行驶,时不时的从云层中穿过。
飞机在云层之上天空之下飞行,突然想起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云层之下像极了我们的惯性思维,天空之上更像是幻想家的思维,而成功人士的思维则在这云层之上、天空之下。
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出现了职场焦虑,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很多工作已经不需要人工操作了,比如自动化的工厂,比如无线支付,这些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意味着有一大批人要下岗。
还记得前几天的一个报道,有些地方政府收费站拆除,造成很多收费员下岗,众多收费员聚集起来要说法,其中有一位大姐说:“我今年36,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当她进入收费站工作的时候,认为这是铁饭碗,那个时候的她感觉到了绝对的安全感。一旦收费站取消了,失去安全感的她会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36岁,这个正直青年的年纪,却被这位大姐说成青春已逝。为什么呢?她已经被她误以为是终生保障的铁饭碗束缚住。她的思维只能让她看到失去以后的痛苦,没有看见未来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在最初阅读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的时候,对于里面描述的“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不以为然,认为作者这样描写过分夸张,有点不符合事实。
如果买房子就毁灭了一个梦想,那岂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被毁灭了吗?直到工作几年后,再回头看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深刻的领悟其中内涵。
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早就说过: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没有什么能带给你绝对的安全感,所以需要你不断的提升自己,增加安全感。
在当前的社会中,全款买房的人,房子肯定不是他依仗的安全感,全款的背后不是家庭富裕就是自身能力强大。
贷款买房的人,不是炒房团就是刚需的人,房子也无法成为他们的安全感,对于刚需的人来说背负了放贷的压力,潜在的是对于有可能失去工作的恐惧。
同样的,职位无法给人们提供绝对的安全感。有一份工作,就会有稳定的收入,这份工作就带了一份安全感,但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收费员大姐,一旦这份工作丢了,安全感也就随之不在了。
靠外在因素带来的安全感是阶段型的,比如在结婚前期,有房子女方才同意嫁给你,这时候房子带给你的安全感就比较强烈。
婚后随着孩子的出生,家里的放贷、车贷、养孩子的钱无时无刻的压在你身上的时候,房子已经不再是你的安全感,这个时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成为你的安全感。
再看耳熟能详的成功人士马云、褚时健、柳传志等等,他们的安全感难道是来自于房子或者职位吗?
不是,他们的安全感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的成长与坚持,对于成功的追求与信念。就像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的墙》一书中提到的:
如果内在的安全感,而内心有迫切被需求,只能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人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
因为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深深的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
就像现在被催婚的小姐姐们,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在说:你年龄不小了,得赶紧咋找一个,不然你以后该怎么过?年龄不小了,赶紧嫁人要个孩子,养儿防老!你看谁谁谁,比你差这么多,都嫁人了,你怎么还不找?
难道没结婚的小姐姐们都过得不好?我认识两个三十出头还单身的女孩子。之所以称她们为女孩子,是因为她们现在的状态,比那些找了对象的姑娘们过的更好。
她们一直秉承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她们说:我自己能挣钱、能花钱、能照顾好自己,我已经给了自己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找的另外一半希望灵魂上和经济上都契合的人,不然我宁可单身一辈子。
以上的种种不过是人们惯性的思维方式,把经常性的事物当做了永恒不变的,其实所有外在因素都在变化,这些变化不受我们的控制。
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是不放弃任何一个进步的机会,听过这样一句话吗?“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同样的当你增值自己的时候,自己也在反馈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