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的一次讲座中,钱穆先生曾评价说:“中国自秦以下,最少亦当称其为‘君主立宪’,绝非‘君主专制’,否则一切典章制度均将无可解释。”(参见《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看到这里,我着实受到了惊吓。君主立宪?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是君主立宪?既然已经是君主立宪,那晚清康梁为什么也要搞君主立宪?
那钱穆先生究竟缘何得出这个结论呢?主要有2个理由。1,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是存在典章制度的。2,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和臣子的关系非常友好,上下级关系不明显。
那么这两个理由成立吗?我认为,完全不成立。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什么叫君主立宪。君主立宪,英文是constitutional monarchy。其实,这个中文翻译是歧义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为君主立个宪。这个制度起源于英国。1215年,英国议会颁布《大宪章》,从而从法律上约束了英国国王的权力,比如收税的权力。因此,英国国王不能再肆意妄为,而必须和议会合作。因此,英国国王的权力就相当有限了。所以,为君主立个宪的意思就是为君主施加一个制度约束。
打个比方,齐天大圣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就是一个宪(宪法),咒语掌握在脆弱的唐僧手里。正因为有这个紧箍咒,脆弱的唐僧就可以降服齐天大圣美猴王。所以,本来脆弱的议会,通过一部宪法,约束了本来权力无限的国王。
理解了君主立宪的意思,我们就知道了钱先生的判断是错误的。首先,典章制度并不构成对皇上的一种制度约束。这些典章制度更多是辅助皇权治国的工具,并不构成对皇帝本身权力的直接制约。口含天宪、言出法随仍然是中国古代皇权的典型特征。就像纳粹时期,德国也是有典章制度的,但是你不能据此认为那时候的德国是“君主立宪”。有人也许会说,中国古代皇帝受制于天,受制于儒家学说。我承认,确实会受制于一些,但是这种受制是很随意的,因为有一派学者这么解释经典来批评皇帝,就有一派学者那么解释来维护皇帝,所以,这种制约不像宪法一样是明确的、制度化的,显得过于随意和草率,对皇权的制约有限。
其次,中国古代皇帝和臣子的关系怎么样?据统计,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到袁世凯称帝,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95个皇帝。这么多皇帝随便找出几个人品还可以的,愿意和臣子吹吹牛唠唠嗑的应该不难吧?那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个皇帝还可以,说明不了皇权制度还可以。难道我们忘记了明朝建立廷杖制度,当庭打臣子的屁股的事?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内长来监督臣子的事?自清朝开始,大臣不再自称臣,而是奴才。从这个称呼就可以发现,臣子地位有多低。至于历史上随意屠戮臣子的皇帝多了去了。我想钱先生不会不知道,所以他的选择是带有目的性的,而且样本太少,不具备参考性。此外,君臣之间关系好,也不见得君民之间关系好啊。只要民众仍然是草民、贱民,仍然不是公民,那这种皇权制度又有什么好值得歌颂的呢?
因此,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决不是什么“君主立宪”,和立宪差的很远。但是,是不是属于皇权专制却也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马克思·韦伯就说过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因此,皇权是相对有限的,不能深入基层群众。大家可以看到,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中国的老百姓都是帮着洋人运货物。他们也不觉得这是国家的,也不觉得这个烧圆明园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这固然是因为当时没有国家概念,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清朝的动员能力实在太差,老百姓都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君主专制的由来是指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说过立法、司法、行政皆归于自己,“朕即国家”。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法国这个国家没有了,被国王这个人格给吸收了。那么中国的皇帝有没有认为自己的人格是可以吸收整个天下呢?朕即天下呢?我想是没有的。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即不是“君主立宪”,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如果非要给个定义的话,我倾向于认为是有限的“君主专制”,或者是开明的“君主专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