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微信电话,响起熟悉的铃声,还是不过那打过来打过去不变的魔幻声音。
这种声音,要么带着喜悦,要么带着任务和使命,要么带着收获。
好了,终于打通了电话:
“喂,你好,……之后一堆问候。”
“哎,你好,……如出一辙。”后面的话完全可以脑补。
我们先抛却自身所自备的硬性条件,说说贴近实际的一幕。
“你的执行力怎么样呢?”对方问过来。
“我……我……还行吧!我倒是希望做事认真、仔细、快。”这仅仅是我对自身的要求,若要延伸下去,那就是:我还要不断持续学习。
这就是执行力,不断和持续,还要立即去做,不是最快完成任务,而是提到效率减少预计时间完成任务,才能更好体现一个人的执行力。
我支支吾吾说了这么些,我也是第一次和做大事的人在聊天,而且是一种以互相尊重和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流,时间不长,但犹如身临其境,有那种谈话的感觉和自信。
“假如,在你面前有一个苹果,你要怎么去描述它呢?”
“我,还是同一个桥段,我还是说不出口,假如,让我写出来,我可以写,但是说,我还真没怎么去说过。”
总不能来一句:桌子上面的盘子里面就有一个苹果。
若要细分而言:则是桌子,盘子,苹果。
桌子,是一个面,看事情总不要单一纬度,单一面去看,不要那种“一面性”或者“一根筋”性的思维模型。
还有就是盘子,相对而言,还可以解剖,盘子是用来装东西的,只要是吃的,切了都可以装,那就需要怎么去把知识消化之后装到盘子里。现在都流行碎片化学习,也就切成块放在盘子里。
盘子更多是:吸收、接纳、挑战自己。
后面再说说苹果,苹果是用来吃的,有人习惯吃苹果之前要削皮,有人洗一下就吃。看似一道简单的工序,实则需要自己或者外人借助某个工具达到削皮的效果。
所以,要吃到好的苹果,好的工具,在速度,完成的质量来看,工具很重要。
其次,就是苹果的有效用途了,实实在在对人体好的部分,对人体好的,大家都需要,不止是你一个人。一个苹果吃下去,是自己,还是分享的另一半被另一个人吃下去,怎样发挥苹果的用处是最主要的。
也就是,有人觉得削皮更好,更有营养;而有人觉得不削皮营养会得以保留。
不管怎么样,这次对话,让我感受颇深,不是谈话双方的情绪,而是谈话双方之间的那个交流,交流背后的意义。
“我是比较属于感性的,在思维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思维盲点,但我也在学习,不断的去晋升自己。”
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一次伟大的进步。
原话需要自寻搜索。
谢谢阅读到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