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402370/777b400ae46fb3ff.jpg)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晴
01
晚上,我和女儿一起搭乐高小车,是那种小颗粒的乐高。玩过乐高的人都知道,小颗粒比大颗粒更费一些力气,需要两只手使劲。
女儿刚开始还组了个小人,到后面越来越复杂,就慢慢当甩手掌柜了。我有意加强她的参与性,有时就指着图片说,你帮我找找这个形状的;有时就把确定好的形状拿给她,你来把它们拼到一起。
小家伙也不接过去,就着我的手,就单手在那摁,另一只手还不忘抓一把花生米塞到嘴里。我有点生气了:“你自己拿着啊,还要我给你端着啊!”
女儿小声嘟囔着:“对我这么凶。”
我还振振有词反驳道:“谁让你不好好拼。”
一阵沉默后,女儿基本上就只负责给我加油鼓劲了。
02
想起昨天我们一起做蛋糕时,女儿毛手毛脚的把刚抹好的奶油划坏了。我大声呵斥她:“优优!”小家伙被我这一嗓子喊得泄了气,跑到一边看娃娃去了。
我卷起袖子自己上手添色,蛋糕店老板过来看到说:“变成妈妈做的了。”我听了,突然好生惭愧。本来是来带孩子diy,结果却变成我在代劳,觉得自己的苛责声像一个怪兽,赶跑了孩子动手的热情。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好多事情都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兴致勃勃开始,然后嫌孩子做得慢或者做不好,直接变成大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孩子要不就是偃旗息鼓,要不就是玩自己的了。
前两天的拼图亦是如此。爸爸带孩子拼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得十分明朗。先开始,爸爸还教孩子如何找相连的图形,一会就耐不住麻烦,爸爸直接自己行云流水地拼上了。孩子完全没享受到探索的过程,便也觉得无趣了。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多完美的结果,真正让我们满足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又克服的过程。太过于追求完美的结果,在孩子初学阶段,并不是好事。有时,就因为我们的那一声呵斥或不耐烦,将孩子刚燃起的那一点兴趣瞬间浇灭得了无踪迹。
少一点完美主义,别大声呵斥孩子,让孩子更勇敢去尝试。
03
一个电视节目里,一个孩子说道:“很多父母都以为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了解父母要超过父母了解孩子。”孩子能够极其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绪和心意,即使是在父母掩饰之下,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强烈地接受到他们情感的信号。父母不经意间的话语、语气、眼神,是赞赏还是否定,投射到孩子心中后,都会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他们做事的态度。
场景一
“别动那个!别弄坏了。”“别弄脏了。”“你收拾得乱七八糟。”
“哦,妈妈不喜欢我这样。我会弄坏的。那我以后就压根不做好了。不做就不会弄坏,大人也就不会批评我了。”
面对大人的斥责,孩子的心理自动弹出了趋利避害的防御机制,对于孩子弱小的心理来说,避免批评的最安全办法就是关闭尝试,什么都不做。
场景二
“哎呀,你看看你弄得,不行啊。看我给你做。”
过一会,大人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成果,“嗯,不错。孩子,你看,要像我这样。”
“哦。”孩子淡淡地回答道,“妈妈你好厉害,我好羡慕你,我做不好。”
听到孩子这样的“赞美”,你开心吗?非也,孩子的情感中除了崇拜,更多的是与父母相比之下的自卑。“我太差了。我根本就做不好。我离这么好还有十万八千里。”差的太远,索性放弃了。
孩子稚嫩的心灵更需要的是鼓励,是对事物热情的激发,而不是家长的代劳、呵斥。
当我们享受过程的美好时,结果的完美还有那么重要吗?
多鼓励,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