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288条
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王阳明说,致良知的功夫越是到精妙的境界,越难用言语来形容,要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也越难。从实入虚的功夫,确实妙不可言。良知、道,确实存在,但它无形无象,又穷尽万物万象,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老子也曾经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王阳明说,如果在细致精微的具体事情上下太多的功夫,反而会忽略了全体的功夫,迷失人生的方向。
我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宇宙大视野,而忽视微观世界的探究,奇技淫巧都是微末功夫,难登大雅之堂。这也就是我们在某些科技领域一度落后西方世界的原因。
科技的发展无非是满足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科技的竞争就是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内卷。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当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便一心寻找那诗与远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过多的占有,就是浪费,浪费资源、浪费人生。
人和自然本来是朋友,但是人一定要做自然的主宰者,把自然变成自己的奴仆,竭尽掠夺之能事。人和人之间则你争我夺,零和博弈渗透到所有角落。这是人类的宿命和悲哀。
只崇拜科学,把科学当成信仰是非常危险的。比如生物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可能在实验室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而且是任何想要的人,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上天要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当我们执迷于科学的时候,那么很容易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就是“全体功夫反泥蔽了”。
科技的发展,似乎所有需求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我们的四肢会不会退化萎缩,最后“进化”成一个肉球;有一天,只要我们戴上一副神奇的眼镜,就可以打球、登山、踏青、冲浪,但是没有清新的空气、没有泥土的芬芳,没有水流的冲击,有这点时间,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入真实的世界?科技的发展,甚至能满足我们交际的需求,我们可以与幻像握手、接吻甚至做爱,那个幻象能满足你的一切需求,它不会让你失望、生气、愤怒,难道这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有的人会义正词严地斥责我反智,我想说,这只是术智,不是智慧般若。中华文明是大智慧,是终极追求,教导我们跟着内心走,但是现实是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我们只能无奈地说,我也是身不由己呀。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但我们行走在黑夜里的时候,可以尽量仰望那北极星,不使自己偏离地太远。
《传习录下》第289条
“杨慈湖不为无见,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
杨简,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是陆九渊的高足。杨简不执迷于精微功夫,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认为,无知是圣人的真知,圣人之知实乃无知。所以他既不主张言理,也不谈象数,专门讲心,提出人心即易之道,万物万事皆是心之变现。
所以王阳明批评他“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心外无物,但心并不离万物,心物一体才是良知。
总之,王阳明讲良知之学,既不能执着于物,也不能执着于心。我们不能把心和物对立起来,在任何一端绝对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