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食(一)
中学时代,我对两种早点情有独钟。其一是三鲜豆皮,其二是凉面。
那阵儿天热,早上的太阳都跟正午时一般刺眼。尽管如此,躲在被子里看低俗小说看到夜深到快亮时才入睡的我依然能在上学的路上做到半睡半醒状态。唯有到了那个卖凉面的小摊前,才能完全清醒过来。
摊主是两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一个收钱,一个负责拌面🍜。摊子上没有什么客人,至少在我去的有限的次数里皆是如此。
凉面的面条是其他武汉面馆里常见的那种比热干面略细一些的碱水面,比细米粉略粗些。只略加些酱油、醋、香油等佐料,外加些黄瓜丝、海带丝,最后搁上少许芝麻酱,里外全部拌匀,待到每根面条都充分沾上酱汁,才另外装到方便碗中。
初来这家面摊,我着实看不上眼。大街小巷常见的口水凉面,吃起来大都大同小异,但走的实在路子。这种实在完全体现在配料的丰富上,仿佛东西加的够足,凉面不仅看相更为舒服,而且会更为好吃。没有胡萝丝,没有绿豆芽,没有火腿肠,甚至没有花生米,只有黄瓜丝和海带丝,实在不够看。
然而这却是我吃到过的味道最为特别的凉面。面条口感劲道不说,爽口清甜,略有回甘,还完全没有吃完其他凉面口中略齁的毛病,是我从前乃至后来再也没有尝到过的味道。
原本食欲不振的胃,一下子觉得不满足起来。就算没吃到三鲜豆皮也不会觉得遗憾了。
可惜的是,那个夏天之后,我似乎再也没有与美味凉面相遇的运气了。
旧食(二)
高汤盛入砂锅,待到煮沸后放入新鲜的鸡肉,加入盐、胡椒、味精,原本寡淡的汤立刻丰富起来。
鸡肉稍一变色,米饭登场下锅,汤水炼化之间香气铺散开来。随着再一次沸腾,小米粒们争相跳舞。那大厨盯着扑腾的气泡变了形状,便大手一动,于滚滚热气中扔入青菜。不过三五刻,又挥动着大勺,在其中绕圈搅拌。关火,起锅,朝着窗口外大吼一声:“鸡肉泡饭!”不抬头不多言,注意力早已被另几只砂锅夺去。
窗口外,等了20分钟的高个端起砂锅心满意足的走了。只留排着一串长队的小萝卜头们不时踮起脚来朝前张望。心里头都在焦急的呼唤着,快到我了吧,快到了吧。
说是泡饭,远比剩饭倒入热水热汤复杂得多。高汤提前熬制,米饭现蒸,食材现煮,一点也配不上泡饭简便快捷的懒惰。耐心不足如我,也愿意为此等上许久。
尤其阴雨时日,一双鞋浸满了水,即使上了半天的课饥肠辘辘也甘愿抖着腿排长队。等到终于轮上自己,端起砂锅,还未坐下便拿起勺子吹几口气放入嘴中。
胡椒辛辣,高汤鲜醇,鸡肉弹嫩,米饭软韧,一口下去,丰富的口感如同舌尖飘荡在水中的小船,留下一圈圈的涟漪。胃得到极致的满足,身体才渐渐恢复热度。大脑终于从饿意中苏醒过来:再不回学校就快迟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