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唐诗打卡读书古体诗
唐诗打卡第二十天: 隐居途中宿隐居

唐诗打卡第二十天: 隐居途中宿隐居

作者: 海飞廉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20:39 被阅读94次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常建的。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图片来自网络

【译】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评】

常建和王昌龄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

据说,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常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但你稍稍认真一下,通过度娘和网上百科一查,发现这些人啊,事啊,年代啊,就是一笔糊涂账。

常建708-765,有说698-756,有干脆说不详的。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
唐玄宗的年号“开元”(713~741),即指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后改年号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所以,这首诗究竟作于什么时候,王昌龄隐居到底是何地,简单地翻翻资料根本无法弄明白。

弄清楚这些干什么呢?写作背景。不了解写作背景就去揣测诗中的内在寓意,认为常建在劝王昌龄一起归隐,是没得谈的。

所以,所以,所以,我们只能从诗本身的艺术特色去评说。

不过呢,这些隐世的诗,聊来聊去就是水啊,云啊,月啊,花啊,等等什么的田园闲逸。

这些诗人们遣字炼字的水平是没得说的。但我实在是聊不动了!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打卡第二十天: 隐居途中宿隐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xz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