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反者,道之动”,这个出自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民族固有的一种环形思维模式,该模式又闪耀着十分诱人的朴素辩证法光辉。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老予的上述思想就非常赞赏。在他《管锥编》中论及老子这一命题时指出:“黑格尔日矛盾乃一切事物之究竟与生机,曰辩证法可象以圆形,端未衔接,其往亦即其还,曰道真见诸反覆而返真。曰思维运行如圆之旋,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义。”要知道,“《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故‘反(返)’,于反为违反,于正为回反(返);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也。”在此,钱先生以他惯用的中西文化“打通”方式,对老子哲学的这一命题作出了精到阐释。
“正——反——合”,这“道”的运行发展,这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在思维轨迹上正好向我们勾勒出一个终点重合于始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圆圈。事实上,借圆为喻在中国文化典籍里广泛有见,“圆之时义大矣”,可以喻说自然界人世间万事万物之奥理,大至宇宙洪荒,小至珠玑弹丸,具体至人心艺理,抽象至妙道太极,无所不包,涵盖广大。国人以圆拟象,恰恰是其观察事物明辨事理之辩证思维的朴素体现。
古代中国哲学家们常以“环流”、“轮转”指说事物辩证发展的圆态,如“物极必反,命日环流”(《鹞冠子》)、“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苟予》)、“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吕氏春秋》)、“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毅转,周而复匝”(《淮南子》)。如此环形思维模式,深深印铸在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奏响着一支永恒又多彩的圆舞曲。
这奇妙的思维圆舞曲,在中国艺术如诗、文、书、画、曲当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诸如“思转自圆”、“理圆事密”、“首尾圆合,条贯统序”、“形真而圆,神合而全”、“声要圆熟,腔要彻满”之类说法屡见不鲜。
由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就是说,从一开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征着有,死代表着无,而这个有是从无开始的。
道是有自己的运动方式的,它体现在万物的生生死死之上,从无到有,从有无。自然界的万物,包括一草一木是这样,人也是这样,都显现着道的循环。由此我们看到了道的德性,像一只没有开端也没有完结的圆环,转动不止,永不停息,并且无欲无求,柔软自然,不受任何事物的左右,也不左右任何事物。所以我们人类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延续生死循环的过程中,应效法大道的延续,顺应大道的自然柔顺,才会平安顺利,无灾无难。
2019-9-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