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学霸社群读书组织管理
第15周 《管理者而非MBA》读书心得 Frank

第15周 《管理者而非MBA》读书心得 Frank

作者: FrankCoach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21:04 被阅读4次

    作者:亨利·明茨伯格

    本书作者对MBA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认为MBA重在理论和案例的探讨,甚至有些经理人用MBA作为跳板,进行“升职活动”。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到企业中,并且教会给下属。管理者除了管理日常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下属”。

    一、管理的三个支柱

    作者认为,管理就是科学、艺术、技巧三个方面的结合

    以科学为导向的管理,属于计算型风格,管理者可能会失去人性。

    以艺术为导向的管理,属于自我中心主义风格,管理者可能会很自我。

    以技巧为导向的管理,属于冗长乏味的风格,管理者可能永远不会到他的经验范围之外去探索。

    缺乏科学系统性检验的艺术和技巧,会导致絮乱的管理。

    缺乏艺术的创造性想象,技巧和科学则会导致无聊沮丧的管理,尽管认真仔细、保持连贯,却缺少激发能力。

    缺乏技巧的经验、艺术和科学则会产生毫无根基的、没有人情味的零散的管理,尽管既有创造性又有系统性。

    作者认为,对于科学、艺术、技巧,完全的平衡,也会带来问题。而有效的管理需要将这三种风格进行相对的平衡结合。而MBA教育却由于只关注了其中一种,使它的实践遭到了扭曲。

    艺术(主)+技巧,称为愿景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富有艺术性,但是它扎根于经验,并且受到一定水平的分析的支持,否则就会失去控制。这说明艺术的“全景”并不会像个幽灵一样悄然出现,而是需要在技巧的脆弱经验的基础之上,被人们一笔一笔地勾勒描绘。

    技巧(主)+科学,称为解决问题的风格。这在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者中最为普遍,比如工厂的领班和工程管理人员。这种风格或许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析性,但它同样牢牢地扎根于经验,并且依赖于一定的洞察能力。

    技巧(主)+艺术(辅)+科学(次),以人为本的风格,称为参与的风格。那些经常教导和鼓励他人的管理者们对它情有独钟。它主要具备的是技巧性质,但是也有足够的艺术成分使它趣味盎然,有足够的科学成分使它可以实施。

    读者朋友,在管理中,你属于哪一种管理风格呢?



    二、行动学习

    作者提到隆德管理学院提出的“行动反思学习”,其中提到一个学习模型。

    首先,在他人的激发之下,建立你自己的理论,而不是被动地消化别人的理论。

    其次,经过反思,让自己作为学习行动者参与,而不是做一个好学生(“购买”某种权威的主张,然后再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中加以实践)。

    最后,通过行动,对于问题情况作出自己的描述(并且自己负责引发一个变革的过程),而不是对别人描述的一个状况进行研究(就像在商业案例中所做的那样)。

    当然,综合来看,这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隆德管理学院提出,行动反思学习鼓励参与者们“通过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反思,创造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它希望让组织从“森严等级中的员工”转变为“关系网络中的合作伙伴”,从“权威和控制”转变为“授权和信任”


    三、关于管理教育的8个建议

    建议1:管理教育应该限定在实践中的管理者的范围内。

    作者提出,一间教室是无法创造出管理者的,在教室里只能对现有管理者进行培训。管理者们的经验能够把教室变成一个丰富的学习场所,即便使用是传统的手段。

    例如,案例能够帮助管理者在其它情境之下观察他们自己的经验,而理论可以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概括综合。

    当然,出现在教室的管理者,最好是那些有潜力的管理者,这样,他们会在整个培训环境中被激发,从而将更多所学带回到工作中。


    建议2:课堂应该把管理者的经验运用到他们的教育当中。

    对于学习来说,关键的是对于学习者自身经验的运用,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围绕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进行学习。

    通过允许管理者留在岗位上,定期到课堂上进行学习,就可以把他们的经验编制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而反过来会延伸到工作场所中去。

    关于培训时长

    如果培训时间太长,导致他们离开工作时间太长的话,再回到岗位上的时候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时间太短会阻碍人们进行认真的学习。

    转瞬即逝的短期项目可能是肤浅的,而像强力照明灯那样的长期项目,却会使管理者对身后留下的经验视若无睹。

    因此,重点是,培训要能调动管理者自身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

    关于经验

    创造出来的经验,包括行动学习和其它项目工作,应该被视做教育过程当中的补充成分,而不是核心部分。

    最有力的学习来自对于人们自然体会的经验的反思。事实上,由于每个实践中的管理者都拥有大量的这种经验,一个坐满了这类管理者的教室,就构成了一个最值得注意的学习环境。

    关于学习

    传统的教育中,存在着过多的传授和太少的学习,“指导者”对于课堂进行了太多的控制。

    当教师的推力(传授知识)和学习者的拉力(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学习就会发生。

    在全日制的项目中,理论和案例的推力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许多短期的课程中,实践的拉力则占据了支配地位。管理教育属于二者交叉的领域。


    建议3:洞见性的理论有助于管理者理解他们的经验

    工作中管理者每天都在体会着实践。他们几乎不需要依靠教育场所来变得更加具有实践性。

    而教育是脱离实践的,否则它就不是教育了。它必须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那些相当非现实性和非实践性的概念性主张,至少在传统形式下如此。

    管理者既是实践性的,他们需要完成工作,同时,他们也是思想型的,对于智慧的发展尤为重要。课堂上应该鼓励思考的气氛,人们可以研究自己的经验,其中主要是有趣的见解、概念和理论

    关于理论

    理论有助于我们去理解那些吸收进来的信息。对现实进行简化的概念性的理论或框架,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而经验是不够的,除非通过某种方式,对它进行分类和分析。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得到,我们都在运用理论。所以,我们并不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各种各样能够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之间进行选择。

    什么样的理论能够最好的指导实践呢?

    第一、惊人的理论。

    具有洞见性的理论允许人们深入地、富有想象力地、打破常规地观察实践活动,从而发现新的视角。

    强化传统观念的理论--那种完全没有缺陷的陈词滥调的理论--并没有多大助益,因为它不会为行为带来多少改变。

    有益的理论倾向于令人震惊,这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因为它使人们能够洞察他们以为自己己经理解了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理论是颠覆性的:它摧毁了传统的观念,从而促进了深入的思考。例如,想象一下一门称做“通过提问来领导"的课程吧!(作为一名行动教练,笔者能够深刻体会到,通过提问带来的思考、行动和价值)

    第二、错误的理论。

    理论本身是中性的。但是把任何一种理论奉为真理的做法则是教条的;它把学习变成了灌输

    这是因为没有任何理论是永远正确的。每个理论都包含着一系列符号,通常是纸张上的语句。这并不是现实,而是现实的简化结果,所以它们并非真理。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地球球形理论。

    我们在1492年发现了“真相”:世界是球形的而不是扁平的。重新考虑一下,地球的赤道部分是凸起的。它上面还有一些称做山脉的包状物。所以地球既不是完全扁平的,也不是完全浑圆的。当然,人们证明对于船只航行来说,浑圆的形状更为有利。但是对于船只建造来说却并非如此--有哪个造船的人会根据海平面的弯曲度来进行调整呢?对于船只建造来说,地球扁平理论是很管用的。

    第三、替代的理论。

    这对于管理实践的暗示作用是意义深远的:理论之所以得到应用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真理,而是因为它们是有用的一一在特定的环境当中。

    所以,应该让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他们的经验。换句话说,当涉及理论的时候,管理者需要的是选择而不是教条

    个人模式

    作为一个理智的行动者(经济模式)

    作为一个情感的行动者(心理模式,创造性模式)

    作为一个社会的行动者(改治模式,社会性模式,管理模式)

    组织模式

    作为一个机器

    作为一个头脑

    作为一个个体(企业家)

    作为一个网终

    作为一系列专家

    组织过程模式

    作为系统性的

    作为指导性的

    作为功能性的

    社会模式

    经济

    社会学/人类学

    伦理道德

    政治/法律

    历史

    第四、不舒服的理论。

    不得不考虑那些相互矛盾的理论或许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就简单多了,尤其是当它证实了我们已有的偏见的时候。这或许是娱乐,但它绝不是教育,而且它鼓励的是糟糕的管理

    对于管理者来说,最糟糕的(不幸的是,或许也是最普遍的)是那些通过简单化来使他们感到舒服的项目。在管理开发中,应该用“为了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简单化,和为了让人感到舒服的复杂化”来取而代之。

    第五、描述性理论。

    那些重要的关于理论、模式和概念的东西:它们更多地是在描述而不是在开处方;它们试图揭示世界是如何工作的,而不是它应该如何工作。

    (在高管教育中)人们的确想知道需要做什么,但是他们更想知道的是事物的意义,是如何对事情进行理解

    管理者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选择处方或发展处方的描述性的洞察

    事实上,聪明的实践家脑海中进行的更好的描述,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强有力的处方工具,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能够比他使用的概念性框架,做得更为出色。这就是智慧的基础。



    建议4:从概念性见解的角度,对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的反思,是管理学习的关键。

    管理者需要的是从行动中后退一步,对于他们所体验的过于泛滥的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

    学习并不是行动,它是对行动的反思。反思的目的,就是找到意义。只有经过深入的反思之后,一项行动才会变成“经验”。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积累出一个有经验的身体。绝大多数人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了一系列发生的事件,而它们未经消化就从他们的身体系统中排出去了。只有当事件被消化的时候,它们才能变成经验,这需要人们对它们进行反思,把它们和一般模式联系起来,并且归纳综合

    关于反思的本质,反思并不意味着冥思苦想,而它也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它意味着怀疑、探究、分析、综合、联系—认真而持久地忖度(一次经验)对自身的意义

    真正的对于管理者的培养是没有唯一捷径的。这种培养需要调动管理者的好奇心、警觉感、投入性。看起来是昂贵的,但是管理本身更加昂贵,而失败的管理的代价则更要昂贵的多。

    三个层面的协调反思

    第一,个人反思。通过静默时间进行反思,或者撰写报告,把学到的东西和工作岗位上的经验联系起来。关键在于要允许管理者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这种独自的反思。也就是说,每个管理者必须以他认为合适的方式,把它们与自身的经验联系起来。

    第二,在小型群体中彼此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反思。管理学习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工作是教学大纲,同行是老师。

    第三,在整个班级分享最好的洞见。

    以上3种层面可以结合起来,这样个人的反思就可以带动小组的反思,而小组的反思又可以带动全班的反思。

    课堂上,有经验的管理者,需要从彼此身上学习的东西,至少和他们要从教师身上学习的东西,一样多



    建议5:“分享”他们的能力,会提高管理者对于他们的实践的留意程度。

    传授观念相对来说是一件直来直去的事情。但是培养能力(对技巧进行培训)却并非如此。它可能是苦难的,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求“学习基本概念,进行实验,接受培训,获得反馈”,并且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样的学习。

    关于管理能力

    A.个人能力

    1.内在的自我管理(反思,战略性思考+)

    2.外在的自我管理(时间,信息,压力,职业+)

    B.人际能力

    1.领导个人(选择,教导/指导教练,激发,与专家打交道+)

    2.领导群体(团队建设,解决冲突/调停仲裁,促进进程,主持会议+)

    3.领导组织/单位(组织,并,文化建设,管理变革+)

    4连接组织单位(构建网络,代表,合作,鼓吹说,谈判交易,政治,保护缓冲+)

    C.信息能力

    1.语言上的沟通(倾听,访谈,讲话演说述,写作,信息搜集,信息散命+)

    2.非语言形式的沟通(观察【视觉语言】,感觉【本能语言】+)

    3.分析(数据处理,模式制定,衡量,评估+)

    D.行动能力

    1.排序(选择,优先排序,设置日程,快速调整,时机+)

    2.管理(资源分配,委派,授权,系统化分类,且标设定,表现评估+)

    3没计(计划,技巧,愿景+)

    4动员(救火,项目管理+)

    作者这里提出一个说法,叫做“能力共享”。

    能力共享关注的并不是某种特殊的能力可能如何运用(按照一些一般性理论的说法)或是应该如何运用,而是屋子里的这些管理者以前是如何应用它的(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管理者们得到了一个传播和比较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机会。

    在这样的讨论中,人们可能谈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出色的做法和糟糕的做法,微不足道的做法和意义深远的做法。通过对它们的讲述,可以让管理者看到其他的行为方式,就像摆出不同的概念性模式,可以让他们看到其它的思维方式一样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提高了管理者对于他们自身实践的注意程度,这样他们就可以从他们持续不断的经验中继续学习了。按照反思的精神,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对于能力的“意识提高”。



    建议6:除了课堂上的反思,还要从对于组织的冲击中得到学习。

    MBA是个人的学习,目的在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更好的才能。这滋生了一种追求私利的管理者文化。换句话说,学习MBA是跳槽的帮手,个人的能力提升,并不能返回去作用于组织。

    管理教育必须超越我的境界,至少也要鼓励管理者超越自我,换句话说,去接近领导之道。组织在为个人负责的同时,个人也有业务回到组织里传播他学到的东西

    你学到一些东西,然后用它来使你的组织更有效地运作。这称为“行动冲击”。另一个方面更为重要,叫做“教学冲击”。

    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成为教育者。作为教练或导师,他们必须培养自己手下的人,并且通过分享见解和经验,帮助同事一臂之力。即,离开时的学习者,应该成为回来时的教育者

    这种冲击包括让大家一起阅读管理者觉得有趣的东西,包括向同事们介绍一些特殊的课堂讨论经过,甚至包括对整个单元进行具体而细微的模拟复制。

    管理者往往独自离开公司去参加项目,因此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孤立了。他们学到了新的东西,并且希望引发变革。但是似乎没有人在意。所以他们备受挫折。这是一个得到广泛公认的问题。

    组织可以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机会,例如,可以派一些人一同去参加项目,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项目过程中一起努力。等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上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工作安排来让他们分享学到的东西,并对其中自然衍生出的变革加以鼓励。

    这样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让组织真正获得效益和变革,也能培养更有成效的管理者。



    建议7:上述所有建议都应该被融合到一个“有经验的反思”的过程当中。

    管理者把他们的经验带到了课堂上,而教师们则在课堂上介绍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论、模式。可以说管理者生活在一片土地上,而教师们则提供地图。当二者相遇的时候就出现了反思:运用概念性的见解来考虑人们的经验

    而结果产生的学习则被带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在那里它会对行动产生冲击影响,为工作岗位和课堂上的反思提供更多的经验。

    这就形成了一个反复不断的循环,从工作中的隐性理解到课堂上的显性学习,再回到工作中的隐性应用,接下来再开始下一个教育的单元。

    在课堂上进行的有经验的反思会导致新见解和旧观念之间的冲突,它发生在个人身上、小群体中,以及整个班级里。

    由于这是一种而分享和采纳的教学方法,学习者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组织性,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以便去遵循探索发现的自然模式,有时候这是自然而然的。

    这里有4种由浅入深的基本的学习层次来看待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吸收,知识内化。

    应用,以某些优先的途径来使用它,例如去解决某个问题。

    执行,依靠知识来获取经验,就像在角色扮演中一样。

    反思,发现经验中的意义。

    管理教学方法的真实性由低到高分别是:

    人造经验:计算机模拟,角色扮演等。

    强加的经验:学生完成的项目,对于毫无经验的人强加的经验。

    模拟真实经验的经验:案例研究讨论。

    给有经验的人补充的经验:管理者的行动学习。

    有经验者的自然经验:有经验的反思。

    而有经验的反思,能够把其它这些教学法,当做反思的对象来源,加以有效的利用:通过讲座得到概念,通过案例得到其他人的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和项目参与得到新的经验

    它的真正力量在于把这些与管理者的自然经验融为一体,它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

    在一次案例讨论中,每个人都分享同一个经验,但那是第二手的经验。

    在项目工作中,每个小组都体验一种经验,但那是强迫的经验。

    自然经验的优点在于它是生机勃勃的,它能够被体验它的人深深的感觉到,同时也能够很容易地与体验过类似经验的人彼此分享

    从某些方面来说,课堂上所有的管理者都体验过彼此的经验;他们都是主角,在同事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故事的反射。

    他们可以比较不同的管理者,体验他们的经历的方式和对其作出的反应,从而鼓励相当深刻的学习。

    此外,在一个单元项目中,管理者会一次次地回来,所以会对他们的同事们所处的情境了如指掌。这样一个课堂的集体经验会变成一系列持续不断的鲜活案例。

    与此同时,故事可以成为关键的学习手段。故事传达的是类比性的知识,把经验与见解融合起来

    学习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注的是他如何发展。因此,说到底它必须是随机应变、因人制宜的,融合到一条探索发现你的溪流当中,这和管理者本身差不多。在管理者管理的过程中,经验、概念和反思会融为一体。而对于管理教育者来说情况亦是如此,它在课堂和岗位之间来去穿梭。



    建议8:课程、结构和教师队伍相应地要从支配的设计转变为灵活的促进。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的设计、课堂的安排、教师的角色,必须具有促进性。换句话说,它必须支持学习而不是促使传授

    在管理教育中,我们需要更少的控制和更多的合作。

    作者给出了希望培养真正管理者的教授的10条原则

    1、不要把课时塞满。

    2、不要把课时塞满。

    3、不要把课时塞满。

    4、为每次课程安排额外的一个小时,但是在“指导者”到来之前不要告诉他们。

    5、少传授:参与者们需要从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至少和他们要从教授那里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这在于他们学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教了什么)

    6、让参与者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处理那些概念。

    7、做到灵活机变;让良好的讨论持续下去:如果有必要的话,删掉那些被认为是“表面上的”的东西。

    8、倾听。

    9、倾听。

    10、倾听。



    四、朝着参与式的管理的方向

    从理想的角度来讲,参与式管理者在地面上进行联系交流;他们没那么倾向于从脱离大众的办公室里发号施令。

    通过更多地倾听而不是说话,更多地观察和感受而不是枯坐和计算,他们除了阅读事实之外,还把印象挖掘出来。他们倾向于更多地激发而不是授权,更多地合作而不是控制。他们的主张是确定其他人在进行控制之中。

    所以,这些管理者并不会把自己看作资源的分配者,包括那些人力资源,而是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强化者。

    作者对比了两种管理方式

    笔者朋友,看到以上对比,你处于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呢?


    五、管理者培养的五个方面

    1、IMPM项目,国际管理实践硕士

    2、五种心模,自我管理—反思心模;管理组织—分析型心模;管理情境—练达心模;管理人际关系—合作心模;管理变革—行动心模

    3、在岗位学习,包括反思论文、特别指导、自学、管理交换、冒险、主论文和学位

    4、学习的影响

    5、革新的扩散

    以上笔者不再过多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书本进行了解。


    总结一下,每个管理者都有着本领域内丰富的经验。培训或者说教育,其目的是让管理者将自身的经验从“不可见”,变得“可见”

    让管理者把自身经验和新的概念结合起来,产生反思。然后将这些反思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带着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反思,再返回到课堂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说到底,就是让管理者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教师,包括课程内容,教学环境等,一切都是为了让管理者充分的进行真正的学习,从而返回到实际的工作中,带来实际绩效的提升。


    作为一名行动教练,笔者对比了本书内容和教练的工作,发现书本中提到的内容,和教练在企业中的价值,有着十分的相似。

    教练,说到底,就是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当我们自己进行反思的时候,往往思考的层面比较浅,因为大脑的惰性,但凡想到了一点,就会停止继续探索。但是和教练对话,就会发现,内在源源不断的潜力,会被持续的激发。原先那些不经意的表现,或者未察觉的能力,会在教练对话过程中,逐渐清晰、明了,从而让本人看到更加真实的自己,更加充满潜力的自己。

    在实际管理当中,一味的命令式管理,会让下属越来越机械化,管理者也会越来越忙。而教练式的激发管理,会让下属越来越主动、积极、有成就感,管理者也会越来越轻松。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开展教练式管理的一个原因。

    读者朋友如果对教练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想要有更多的了解,欢迎与笔者随时沟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5周 《管理者而非MBA》读书心得 Frank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td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