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之一
佛门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那么,什么是“屠刀”?有三把屠刀和五把屠刀的说法。
三把屠刀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把屠刀,屠杀我们的法身慧命;都彻底放下了,就圆满成佛了。
五把屠刀是贪、嗔、痴、慢、疑,这五把屠刀,屠杀我们的法身慧命;都彻底放下了,就究竟成佛了。
这三把屠刀或五把屠刀,真正放下它是非难非易:生死心切,放下就易;优哉游哉,放下就难。
放下屠刀,就要修心或者修行。
那么,如何修心或修行呢?
一个字是“觉”(或空),两个字是“放下”(或随缘),三个字是“不着相”(或不动心),四个字是“随顺觉性”(或不变随缘),五个字是“不动爱憎心”(或不起分别心)。
佛在大乘经典上开示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心经》上说:“观自在”;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大般若经》上说:“不起分别,无异分别,住无分别,修一切法”;在《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在《圆觉经》上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在《维摩诘经》上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随感之二
《道德经》首句辨析
《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可以说是整篇《道德经》的灵魂!
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指宇宙万有的本体。
后人在诠释这句话时,有了不同的阐释。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诠释:
(1)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2)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
(3)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
第一种解释,说明“道”的空性状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且阐明“道”的永恒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第二种解释,说明“道”的明性状态,“道”可以随缘显相,千变万化,妙用无穷。
第三种解释,说明“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和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不是世间所讲的相对真理和特殊规律。
没有彻见本体之人,以为上述三种说法,是三种歧义的消释。实则不然,法是不二法,前两种说法就是“道”本身具有的特质。
至于第三种说法也没有错,大道岂是相对真理或特殊规律?!“道”虽然可以随缘显现万法(其体本空),但它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存在,是本元绝待之道,是无边无际之空体。
所以,上述三种阐释是从“道”的三种不同角度切入,反映其特定的内涵。但第一种说法揭示了“道”的本质。
随感之三
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真空刹那,灵光一瞥,而神会、醒悟、承担。
——佛祖悟道偈
注:这已经把悟道见性讲得再明白不过的了!
性是无相的,但它能显现万相。
性是无心的,一切心都是性的妙用。
——仁德上人
上面我转发的佛祖悟道偈和仁德上人的开示,是无法用世间的金钱福报和无价之宝来衡量的!家人们,一定要“识货”啊!妙转菩提老师为什么第一个出来赞叹古今大德的开示?因为妙转菩提老师是过来人,心领神会,同频共振了!
太简单的,我们根本听不懂、看不明。比如:空,如来,缘起性空,真空妙有,一心三藏,不二法门,如是我闻,阿弥陀佛,……这些名相太简短了,我们无法切入实相。
三藏十二部却又浩如烟海,义理深邃,艰涩难懂,我们更是看不来!
那怎么办?这时就凸显了古今大德这些善知识们的作用,他们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开示,既不极短,又不冗长,就囊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内涵。以过来人的那种摄受力,使语言具有生命力,让我们很快顿超直入,识心达本,明心见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大力大势至菩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感恩佛法僧三宝
感恩一切善知识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回归大道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