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说天下】商道.非常道(三十七)

作者: 袖卷千重雪 | 来源:发表于2016-01-18 08:47 被阅读210次

(十七)商道之无信不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前头我们说到,企业定位源自于企业领导人的自我定位。那么,具体来说,企业领导人的自我定位有什么样的高下之分呢?老子给我们分了等级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统治者,人们几乎觉察不到他的存在,只知道有这么一位长官;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誉他;等而下之的,人们畏惧他,或者叫敬而远之;最烂的,人们只会轻慢甚至根本不鸟他。这个分级的道理很浅显,从无为到无不为,从有为到胡为,高下立判。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太上或者次之的水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在方法论上提出了两条路径。首先是“信”,这里头既有威信的意思,也有诚信的内涵。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在企业中的地位风评如何,就在于威信高低,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权力运行架构的倒塌。而威信的树立,首先有赖于诚信的发挥。这方面,最好的诠释就是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国新君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发愤图强,于是下诏求贤。卫国贵族公孙鞅(也就是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国,建议变法图强,与秦孝公一拍即合。于是秦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变法。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于是叫人在国都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觉着是左庶长拿百姓寻开心。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这时候有个愣头青听说了这事,也没多想,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赐给此人五十两金,分文不少。这件事立即传开,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这时候趁热打铁,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秦国由此强盛起来,最终混一六合。从此也留下了“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两个成语。对此,商鞅本人的说法是“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当然,令行禁止只是建立威信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领导人的战略指导能够开花结果,“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强国、利民才是最终目的,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那么在立威立信的同时,老子还提出了“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主张,这是什么意思呢?领导人要谨言慎行,悠着点,别到处插一杠子,少说话,不要到处发指示做指导,幕后调控,把握大方向大原则,让大家各司其职各自管好一摊,顺顺当当的就发展起来了,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才是身为领导人的太上境界。依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要达到无为的层次,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所为。企业草创,首要问题只有一个,生存。这个阶段,领导人就是游击队长,“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十几个人七八条”。在组织稚嫩干部缺乏战斗力低下的情形之下,就是要站出来大杀四方,以最低的人力成本先取得战果,才有证明自己发展壮大的机会。

第二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阶段,是形成制度和管理体系的阶段。由于这是一个组织从0到1的过程,从制度上来说,要经历建立、训练、验证、完善的过程;从干部配备的的角度来说,也有一个逐渐进入角色的过程。反过来说,领导人在这一阶段,在战术层面的干预呈现出由多到少的情形。全球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科特说过:“在变革时代,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既有管理又有领导,成功的关键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倒过来。”另外,这样一个由草台班子到正规军的过渡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企业运营风险最大的一个阶段,集中体现在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老的运作模式又面目全非,而企业文化又处于重塑阶段,队伍散架的风险不低。这样一个阶段,企业领导人还是要做好随时干预应急的准备。

第三阶段,无为。度过这样一个变革期之后,企业从制度到人事基本落位,业务层面也基本定型,具备了领导人放手的主客观条件。纵观历史上多次变法,个人意义上的失败案例居多,不管是吴起、商鞅、王安石还是戊戌六君子,一个共同点就是个人行动力超强,自上而下不断强力推行新政,而不是通过政治手腕成为整个权力体系的共同意志。这样一来,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必然引发的诸多矛盾全都归于个人,最终很难逃脱下台甚至是被反噬的命运,人亡政息也是大概率事件。当然,做企业不会落到这么惨烈的结果,但是如果不能发动群众,那么这样的管理制度必然是阻碍重重,内耗不断,如果发动了群众而无法调控,又容易失控脱轨,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上说天下】商道.非常道(三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dk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