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趁火打劫的夷陵之战

作者: 洞玄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20:40 被阅读40次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进攻孙吴之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以逸待劳,挡住蜀军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但是,真实的原因确如刘备所扛的为兄弟报仇大旗那么简单吗?

其实关羽在刘备称帝之前已然败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孙权趁关羽北伐樊城,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二十四年.....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而刘备称帝是在公元221年,当年,群臣劝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故事劝刘备,刘备才决定接受群臣拥立,四月初六在成都武担山之南接受皇帝玺绶,改元章武。【亮說曰:「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

所以刘备初登帝位,急需一场外部战争树立威望以定人心,发动夷陵之战之前蜀国人事形势为:关羽败亡,黄忠已然病逝,马超远在凉州,张飞被部下暗杀。刘备所需要立威的对象就是诸葛亮和赵云而已。故而,其不顾二人的反对执意以为关羽报仇为由发动夷陵之战,【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黄权当时建议由他将兵为先锋,让刘备坐镇后方,但被否决。以黄权为镇北将军以防魏。【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这一战役自然是打输了,所以就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如果刘备夷陵之战打赢了,那夺回的不仅仅是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还树立了蜀汉政权的统治合法性,更加大大地提升了个人威望。也正是因为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使得蜀汉只能困守巴蜀,导致后期诸葛亮北伐进展极其困难。

故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夷陵之战的战略目的并非是吞吴,而是拿回荆州。关羽败亡后那么久才出兵,如果为了报仇,当时就出兵了,而且刘备当时忙着进位汉中王,没时间报仇,为关张报仇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口号。实际上,夷陵之战是刘备集团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维护内部稳定而发起的一场战争。

那么这个决策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呢?我们从结果来看,确实是的。

首先,三足鼎立的形势导致了两边作对厮杀必须要考虑第三方会不会趁虚而入的问题。由当时曹魏兵力配属情况看,曹真集团坐镇长安扼制雍州,凉州,可以直接进攻蜀汉;其余前将军张辽,大司马曹仁集团坐镇豫州为的也是防备孙吴政权;征东将军曹休领扬州牧直接驻兵厉阳直接对抗孙吴。所以说,除了曹真集团,其他的部队都是挨着孙权的。换句话说,如果曹丕想趁火打劫刘备,夏侯尚、曹仁、曹休的部队都得往西大幅度调动。但打劫孙权,只用调动曹真这一支部队即可。这一点,从曹丕和刘晔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势也。】

更何况,曹丕继位后,和孙权发生过两次摩擦,魏吴之间的关系紧张。曹休首先对孙权下手。【夏侯惇薨,以休爲鎮南將軍,假節都督諸軍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執手而别。孫權遣將屯歷陽,休到,擊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燒賊芜湖營數千家。遷征東將軍,領揚州刺史,進封安陽鄉侯。】而后,在刘备出兵前三个月,曹仁徐晃集团又从孙权手里夺回了襄阳,还迁了一批人口到内地。【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

刘备大兵压境之后,孙权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不能腹背受敌。果断向曹魏俯首称臣,但是曹丕也知道孙权这么做的原因无外乎是权宜之计,自己也乐得看鹬蚌相争,求坐收渔翁之利。甚至于孙权的使臣去缔结盟约时都毫不忌讳地说到我主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当然孙权也不会真的对这毫无保证的口头协议放心。【咨言曰:“观北方终不能守盟,今日之计,朝廷承汉四百之际,应东南之运,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权纳之。】

因此,曹魏乐于见到孙刘火并还想从中捞点好处才按兵不动。

其次,刘备即使夷陵之战大败而回,孙权也无法威胁进犯蜀汉本土,也就是龙兴之地,益州。

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刘备在发举国之兵进攻孙权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的风险,无外乎最大恶果就是损兵折将,颜面尽失而已。孙权断不可能乘胜追击,威胁益州的。曹丕的大军虎视眈眈,等着大战之后收割孙权的人头,吴军就算战胜了蜀汉,也只能增加外交斡旋时候筹码,议和才是正路。在刘备惨败后,徐盛、潘璋等就觉得应该一鼓作气杀将进白帝城,陆逊、朱然、骆统就说外边还曹丕大军等着呢。【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夷陵之战结束在闰六月,曹丕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吴了,孙权赶紧找刘备求和。可见,夷陵之战刘备最大的失误就是败得太惨、太彻底了。面对孙曹交兵,他连趁火打劫的能力都没了。如果他没败那么惨,怎么也得好好要挟一下孙权,让他吐出点荆州的地盘。不然我就和曹魏两面夹击,看你如何是好?但是陆逊完全不怂,已然看清楚刘备虚实。【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总而言之,因为曹魏的兵力大部分部署在东吴前线,刘备出兵伐吴,直接让孙权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孙权受不了压力,乖乖送还荆州求和。即使打败了,刘备退回来就完了,吴军也无法扩大战果。因此,从战略上看,刘备伐吴算不上一个错误的决定。不幸的是,事态的发展跳出了刘备的剧本。夷陵之战前,曹丕没有给孙权足够的压力,逼孙权向刘备认怂;战后魏吴大打出手,刘皇叔却连趁火打劫的力气都没有了…

以上

2018年8月3日 多伦多 上午

相关文章

  • 都想趁火打劫的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进攻孙吴之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

  • 为什么是夷陵

    为什么是夷陵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吴蜀政权之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

  • 【589】陆逊:你了解夷陵之战的背景吗?

    夷陵城阙倚朝云,战败秦师纵火焚。最近准备写写夷陵之战,虽然地理不太好,但提到陆逊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夷陵之战,也...

  • 夷陵之战

    他又等了两年,说明在其间他在酝酿,在准备着什么。关羽死后两年,他称帝,随后起兵伐吴,这些都是连续的,不像之前,一等...

  • 刘备也算久经沙场,为何会犯“七百里连营”的低级错误?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夷陵之战是事关蜀国的一场重要战役,这一战之后,蜀国...

  • 夷陵之战的失败,到底是个人原因还是政治原因

    刘备后悔了吗?从夷陵之战,来看刘关张的真情。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最大的败仗。蜀汉的名将,很多因此...

  • 夷陵之战,刘备错了吗?

    夷陵之战或许是刘备最正确的选择,或者说是唯一不是机会的机会。夷陵之战前,刘备的形势:1,荆州刚失,群情激愤(荆州是...

  • 为什么说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

    夷陵之战的发起,严重偏离了“隆中对”战略规划,以刘备身殒为标志的惨败结局,彻底断送了一统天下的梦想。 夷陵之战惨败...

  • 论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三国著名战役,令东吴不得不向魏国称臣以谋取全身心的应战。其爆发于221年,结束于222年。是三国时期东吴...

  • 项目管理说事--夷陵之战的启示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

网友评论

  • 5502ce775226: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敬自己😂😂

本文标题:都想趁火打劫的夷陵之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hi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