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未曾到过你的世界,却令你念念不忘她的人生;
她像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自己;
她把爱写成荡起回肠,却逃不开寂寞一生的悲凉素描;
张爱玲,原名张英,出生于民国初年,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
张爱玲的父亲,对西洋文明自由很似欣赏,但对于赌博,嫖妓与抽大烟却更喜爱。一直具有进步思想的母亲无法忍受这样的丈夫,借着去英国留学的名义离开这个家,再次返回上海后曾经短暂的跟父亲复合,终觉得对方无可救药,在张爱玲10岁的时候,父母亲选择了离婚。
张爱玲的成长,便是在这样一种家庭富足,父母分离的背景下。
父母的离婚,并未给张爱玲太多的的震动,长久以来的家庭生活早已为此埋下了注脚。长大,意味着有机会与许多一直期待的没好东西相亲相近,但是真的长大了,烦恼也就跟着来了。不知道从什么时起,张爱玲已经学会了将丰沛浓烈的感情掩饰在清淡之下。
小学毕业后,张爱玲进入了著名的圣玛利亚女校。这样的学校是培养中国特色西洋淑女的贵族学校,能进如这钟学校,都是家世不俗的女孩子。而因为父亲吸鸦片,从大房子换到小房子,到最后连小房子都付不起。穿着一般颜色衣裳的张爱玲,在她们中间却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寂寞与悲哀。这些寂寞与悲哀,使张爱玲可以冷静地打量世事,悄然而残地揭开人性的虚伪,将各色人物放进荒凉的故事中。
就读圣玛利亚女校时期。有一位老师不得不提,可以说是他开启了张爱玲写作大门,并发现她与众不同的才情。当时,汪老师把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但是汪老师还有言在先,自己的作文课并不仅限于命题作文,假如有人有别的思想,也可以自由命题,体裁不限。张爱玲对于老师的新教法,实在有新鲜又有趣,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自拟题目写了一篇《看云》。这篇《看云》叫人眼前一亮,汪老师如获至宝,在课堂上朗诵给大家听,并希望张爱玲投稿自己的刊物。
成长,总归是谁也无法逃避的,就这么悲喜交集,猝不及防。一天,张爱玲从母亲那回来,就被继母孙用番叫住,问她做什么去了,为什么没跟自己打招呼。张爱玲老实回答到去母亲那里了,去之前与父亲说过。此时的孙用番忽然发怒,质问道:那你还有没有我这个母亲?说罢,给了张爱玲一个耳光。张爱玲蒙了,自幼被呵护着长大的她那挨过大呢?何况是个外人。反应过来之后,给予了回击,被旁边的佣人拉住。继母哭着跑向楼上,叫着张挺重。在张爱玲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之前,父亲已大步从楼上走了下来,不由分说便揪住她的头发,又是一耳光。幸好照顾爱玲的女佣奋力相拦,才把爱玲就下来。
那个冬夜,张爱玲下定了决心,要离开这个家。
1939年,张爱玲前往香港大学读书。终于离开了暗沉沉的,压抑的坏境,只身一人来到了梦幻般的香港。当时的香港,因为远离战火的洗礼而成为抗战前期的新文化阵地。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张爱玲,这一切,并未对她产生影响。她希望自己能够像林语堂一样,打破中西语言文化的隔阂,将自己的文字展示到全世界,一心学习英语。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海上响起了隆隆的炮声。战乱的时光,对于爱玲究竟意味着什么?追求的伟大与生存的卑微就是人生的表面与内里,只有现实一道深亘的鸿沟,检测着每一个人,每一颗心。
因为战争,港大尚未毕业,却不得不休学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便与姑姑同住一起,此时的张爱玲已小有名气,在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很受欢迎。《传奇》作为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集,共收入了她早期的十几篇作品。这本小说集并不是要表现传奇的大人物,而是要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对于出名,张爱玲态度是:“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难痛快!”。她开始忙起来了,连续的投稿,还有她的小说。
张爱玲的小说在上海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浪潮之际,褒贬的声音同样的巨大。彼时的爱玲懒理世事,她喜欢出名的快乐,但是她不会投身其中。她是少有的活得通透的人,她明白在看不清的时局和未来面前,个人的命运终究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里、所以她选择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少了一些对时局的揣摩和迎合。
也正是这样的她,才会在24岁的时候,遇到胡兰成。
这位比她大将近15岁的男子,用成熟男人的魅力和才华打动了佳人芳心,尽管胡兰成没有把最爱给张爱玲这位传奇的女子,但是张爱玲确是认认真真爱过的。
以至于最后局势紧张中,因为胡兰成日伪汉奸的身份,张爱玲深受牵连,被各种熟悉不熟悉的人公开指责谩骂,但张爱玲始终一言不发,从不为自己辩解什么。
直到发现胡兰成和她交往中一次次有了新欢,渐渐心灰意冷的张爱玲,还是等胡兰成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候,等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才写信与其提出了分手,还在信里寄去了她那段时期出售作品影视剧版权的30万收入。
从这一点上来看,张爱玲确实是一个重情的人,即使别人伤害了自己,也不曾给予对方同样的伤害。
但27岁的她,始终是一个活明白的人,她知道,胡兰成终究不会成为她感情的依靠。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但是在这段关系里,张玲从来没有干过落井下石的事。
后来她和导演桑弧的一段情还是不了了之了,毕竟,张爱玲那个时期的感情,已经为胡兰成掏空了,也许很难再爱上其他人吧。
上海解放过后,此时,国内开始了运动风潮,张爱玲再一次离开了上海。怀揣着伟大梦想的张爱玲来到了美国一年,希望中的写作高峰并未到来。所写的《秧歌》销售情况一般,版权寥寥无几。小时候希望能像林语堂一样风光,此时看来遥不可及。而在美国的生计依旧是第一大难题,任何清高的人不能免俗。
36岁的她在胡适先生的推荐下,进入美国的麦克道威尔艺术营。当我们都觉得她不再可能爱上任何人时,在麦克道威尔艺术营期间。遇见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也是她人生感情的最终归宿——美国的剧作家赖雅。那时的赖雅已经65岁,36岁的她竟然与这位热情开朗的成熟男人一见钟情。
在这个寒冷的异国他乡的,赖雅给张爱玲真情的抚慰和切实是温暖。两颗心已经靠近,生活上自然会相互扶持,与赖雅携手散步。在得知爱玲怀孕后,赖雅又惊又喜,此时他考虑的倒不是自己热爱自由的性情,而是圣体与健康的情况。担心不能给张爱玲和孩子一个稳定的未来,但是他依然选择郑重向张爱玲求婚,同时他有一个要求,不能要那个孩子,他的年龄和写作状态都不允许他留下这个孩子。
张爱玲犹豫过,但是看看目前居无定所的现状与窘迫紧张生活,一向冷静的她答应了赖雅的要求。
不断的挫败与各方面的压力,那个叫着“出名要趁早”的上海摊风云女作家,如今只能考写那些搞笑剧本度日,这是都爱玲才华的消磨。看到爱玲难过,赖雅也很痛心。在结婚后的两年中,不管是病痛还是日常生活里,张爱玲都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赖雅六十七岁生日那天,执意要留下遗嘱,把自己所有的财产留给张爱玲,尽管不丰厚,但包含很多他和当时著名作家的书信往来,这是一个贫穷的丈夫,想把自己最好的一切给妻子的明证。
正当张爱玲刚刚看到曙光之际,她后半生最重要的那个人——赖雅,去世了。与赖雅相伴十年,虽然苦,却是甜蜜温馨的。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如同刚踏上美国土地时一样。
随着《留言》《半生缘》及一些译作等陆续在大陆各大出版社问世,张爱玲在大陆再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距离她上次大红大紫时期,已经过了四十多年。尽管已经没有出名欲望的张爱玲,稿费直接改善了她的生活。大陆出版社也出版了张爱玲的旧作。
1995年9月8日,在张爱玲的公寓里,人们发现了她的遗体。她的身旁,摆着稿纸与打开笔帽的钢笔,还有遗嘱,身份证。对于死亡,张爱玲早已经准备好了,她只等死神来敲门,便起身跟随而去。
花开尘埃,却凋落异乡,徒留一梦天涯。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