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上得昏昏欲睡,这或许就可以称之为“黑色星期一”现象吧。早读课,九班是默写第四单元的词语。今天上的是《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作者两次描写冰川,冰塔林,是怎么描写的?有什么区别?一次是远景,一次是近景。带着问题思考,迅速抓住要点,这就是阅读能力强的标志。
一次是远景,一次是近景。
远景: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近景: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听觉的角度: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特写镜头)视觉的角度: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冰川的千姿百态,作者的感受到时间的漫长和永恒,自然的美丽和神圣,产生了一种敬畏的情感。
阅读是一种突围,在文字中寻找意义,产生审美的感受。我觉得,可以预先观看相关视频,照片。由此,进一步思考文字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