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鲁迅先生创作了《藤野先生》一文,讲述了他在求学时最难忘的一位解剖学老师。可是当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日ben,记者去采访藤野先生时,他却说对周树人君已经没多少印象了,大概不是个好学生。
鲁迅先生当时还不是“鲁迅”,而是周树人,是第一位在仙台医学院求学的中国人。当时他举目无亲,日语不是很好,听课记笔记也艰难,并且那个时局下,中国人的常常受到特殊对待。
鲁迅先生在日ben生活了8年,却很少在文章中提及当时生活,可以想象,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该是多么空虚、寂寞、冷。
那样的生活中,只有藤野先生让他感到难得的温暖。
藤原先生幼时学过中文,对中国人印象还不错。见到周君求学艰难,就在课后给他批改笔记,多关心几句。
这对他来说并无特殊,不过是觉得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罢了,若是对待其他跟不上学业的本国学生,应该也并无不同。
而藤野先生对鲁迅没有太多印象,并不是他记性差,也不是他不重视学生。恰恰是因为藤野先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待工作尽职尽责。
周树人的解剖学考试不及格,才得了59.3分。藤野先生说周君学习不好,没什么印象,已经是口下留情了。
当时的日ben学生看不起中国留学生,认为他们智力低下,如果考到60分以上,就觉得不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定是使了什么手段,会更加排挤中国学生。
所以这个差一点点就及格的成绩,到底是周树人的真正实力?还是藤野先生故意为之?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藤野先生的种种无心之举,给独自去异国求学的周树人极大地鼓励。在他看来,藤野先生是“让人终身难忘”的好老师。
所以当周树人决定弃医从文后,特意去藤原先生家里告别,并得到先生赠送的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着:“惜别藤野 谨呈周君”。
记者采访藤原先生时提到此事,他说:“我已记不清是在那个时候、以怎样的形式,将此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还说,“大概是我夫人给他的吧”。
虽然藤野先生的所有举动,都是出于一位医学教授的本职工作,但对当时的周树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是艰难生活中的一束光。
就好比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村内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让世界各地运动员感受到难得的温暖。运动员们离开中国时依依不舍,有的还含泪拥抱工作人员,回国后发视频表示感谢。
藤野先生后来因为学历不够,不能在合并的医科大学继续任教,辞职后回到家乡,经营一家耳鼻科诊所,行医十几年,颇受当地百姓喜欢。在日ben签署投降协议的前4天,藤野先生去世了。
1980年,藤野先生的家乡芦原町,与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市,结为友好城市。他们之间的师生之情,给人们一种深深的感动,也架起一座中、日之间的友谊之桥。
#齐帆齐2022年写作营 第40篇 1064字 总5834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