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好你个曾国藩:调度之法不必长篇辩驳

好你个曾国藩:调度之法不必长篇辩驳

作者: 丁大虾 | 来源:发表于2019-10-13 20:06 被阅读0次

 如果要问曾国藩的四位亲弟弟,哪一位让他寄予厚望、操心最多,无疑就是九弟曾国荃了。

   在曾氏眼里,九弟国荃性如烈火、敢作敢为,继承了祖父星冈公的倔强之气;坚毅不屈、百折不回,有经天纬地之毅;作战勇猛、士卒拥戴,是湘军人才阵营中的翘楚。

   但凡好事过了头就不是好事。

   曾国荃仗着自己是曾氏的亲弟弟,是统帅帐下得力干将,是湘军第一大功臣,经常评论指摘曾氏给自己下达的作战命令,动不动提出意见相左的想法,让曾氏颇为尴尬和懊恼。

   爱之深,责之切,这封写于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的家信,就是曾氏对此向弟弟作的规劝之言。

1

王顾左右而言他

   信中,曾氏首先对自己的指挥艺术进行了检讨,承认自己“料敌不明,调度不善”,确实“诚为可愧”。

   一笔带过之后,话锋转向九弟国荃,让他不要再对自己的军令“不以为然,长篇辩驳”。

   接下来的话,他并没有按照常规长篇大论谈道理,而是拿盟友楚军统帅左宗棠麾下名将刘典(字克庵)执行军令的事情作举例说明。 

    曾氏说,刘典指挥的部队在浙江作战非常顺利,打到距浙江省城杭州不到80里的地方了。就在胜利果实唾手可得之际,刘接到了上司左宗棠的紧急军令,命他放弃杭州迅速掉头救援安徽徽州。

   曾氏替刘典分析了打杭州还是救徽州的利弊。

   他说,徽州远而杭州近,救徽比打杭费心费力;徽州四面被太平军围住,而杭州三面没有敌人;往徽州运粮的道路不通,而杭州有两条可以行船运粮的江河;救徽是跨省援助友军作战,而打杭是在省内攻克太平军大营。

   曾氏接着说,左帅的命令是二月初七日下达的,刘典于二十一日就到达了徽州外围。目前徽州、祁门形势相当危急,全靠刘典在这里奔突纵横,才让我们支撑了一个月。

   曾氏最后说到,假设我是左宗棠,你是刘典,接令之初,你辩驳我军令的信必定更长,道理必定更多。说完就此事再不置一词。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曾氏的举例,实为夸刘典而训九弟。

   刘典当时的境遇,如果放九弟身上,他一贯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定会坚持己见、不服将令。打杭州不仅能打好打,而且功劳很大实惠多;而救徽州不仅劳师远征以身犯险,更有可能吃力不讨好。

   但刘典并没有局限于自已一时一地,他能从将令中看清战场整体格局,认清当前危机和命脉所系,明白徽州有失则祁门不保,祁门不保则湘军大营倾覆,会导致苏浙皖战场的全面崩盘。

   同时,他更有执行将令的贯彻力,不讲条件,不谈困难,上面一声令下,自己打起背包就出发。

   曾氏最终希望,九弟能从刘典身上学会部伍之道,明公私、戒私欲,顾大局、守规矩,不指摘评论自己的命令,不软磨硬抗上级的决策。

3

执行才能出效益

   打仗离不开统帅,团队离不开核心。

   一个团队没有完全的执行力,将令出不了办公室,则领导者失威于下,部属失职于上,整个团队必定是一盘散沙,失败也是注定的。

  作为团队领导者,就要把树立权威号令作为第一要义,打通上下执行的关节,强化决策的执行力。

   作为下属,坚决贯彻领导者决策部署是“必须”的,保留意见提出建议是“可行”的,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必须”优先于“可行”。

   本末倒置,先讨价还价再执行决策,不仅无形中增加了时间和行政消耗成本,也不免将自己置身锋芒毕露的境地,于公于私都不可取,曾氏之意即在此。

     虾哥论道,讲你心坎的故事,快快关注有惊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你个曾国藩:调度之法不必长篇辩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yk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