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评心灵港湾人生
关于励志,我就分享这三点干货

关于励志,我就分享这三点干货

作者: 小朱品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13:47 被阅读1715次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在“奋斗”历程中,当前境界里,渗透骨髓,融入血液,发自内心要跟大家分享的“干货”。虽不一定适合你,但绝对是肺腑之言。既然是实在话,就不要啰嗦了,让我们直奔主体吧。

    一.“热爱”是最强的努力

    有一种昼夜不断,废寝忘食的“拼命努力”叫作“网游”,动力何在?只因“热爱”。一个人喜欢什么,他自然会去追求什么,拦都拦不住;如果不喜欢,即使拿着鞭子抽,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就拿我自己来讲,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这个人其实很懒。但我此生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武术。

    上高中时,为了练好外家拳,我每天早晨坚持五点起床,每天雷打不动的三公里长跑,一百个俯卧撑,五百个仰卧起坐,后来转换为单手,手指,弹跳俯卧撑等等(当前也可以倒立做五十个俯卧撑)。

    那年我十七岁

    亲朋好友都觉得我在“自讨苦吃”,但那时候我甚至感觉锻炼比睡觉更“舒服”。后来接触了内家拳,最长一次站混元桩是五个小时。我母亲经常骂我“神经病”,没办法,我喜欢。

    自从接触了哲学,尤其是传统文化,那更是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在学校里,最讨厌的文言文,现在竟变成“谁不让我读我跟谁急”。我每天基本都会朗诵一两个小时经典,最大的“娱乐”就是研究哲学、历史、文学、武术,念兹在兹,趣味无穷。我“努力”了吗?我倒觉得自己是在“玩”。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当他真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喜欢什么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纵观古今中外,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自觉性”。跟学历与智商没有绝对关系,跟他“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人你也就只能干你能干的事情,不能干的瞎操心也没用。而结果往往是,当你把能干的事情干好了,不能干的“老天”可能已经帮你安排好了。最怕的就是你连自己能干的事情都没干好,其他事情就更别提了。所以人这辈子最重要的还是:认识你自己。

    有一种“残害”就是常常给学生讲“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划粥断齑”等刻苦学习的故事,如果这个学生不是发自内心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照此“努力”无非是白白“含冤受苦”罢了。要知道,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孙敬、苏秦、车胤、孙康、范仲淹等,都有一个共同认识:我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我俩可都是有目标的人

    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书,原因只有一个:没兴趣。为什么没兴趣?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我们都是过来人,当我们不喜欢读书时,老师的“谆谆教诲”不过是已经能够倒背如流的耳边风罢了。

    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时候,适当的“严加管教”、“强制督促”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最终必须得培养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如此,前期的“付出”才算没白搭。倘若只是一味地“管制”,恐怕会把孩子“逼”到“废其学而疾其师”的地步。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老师,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能不能认识到这点,最终取决于学生的福报。这就好比“应试教育”,有人说这种教育埋没了很多人才,或者说培养了很多“有才无德”之人。但试问,你是否能够找出另外一种教育制度,可以做到绝对的公正合理,我想自古以来都没有。

    因此,我很尊重所有辛勤的“园丁”,对于“教育”这么大的问题,并非是某个人能够铁口直断的。我只是想把我的一点真切体会分享给一些“有缘”人:

    奋斗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热爱”(当然不是“打游戏”啦)。当你找到了方向,所谓的“方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倘若没有内在的“动力”,再好的技巧也可能会成为“负担”。所谓“爱挑的担子不嫌重”,或许找到你“爱挑的担子”,你的生活才会在“自强不息”中,却又显得那么“轻松自在”。

    二.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弊病就是千篇一律,死搬硬套;在求学的过程中,最大的弊病就是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佛陀“对机说法”,孔子“因材施教”,老子言“上中下”三士,庄子举“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皆是“知人善教”也。然而,遇到“懂你”的老师并不多,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有自知之明。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道理,只有最适合你的道理,而且必须要适合你当前状况。因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童年、少年、中年、老年每个阶段的三观可能都有所不同,关键是你要明确当下这个阶段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认识自己

    从某一刻起,我对很多流行的“口头禅”开始慎用了。比如“大修在城市,小修在山林”,“修行何须山水地,灭掉心头火亦凉”等等,试问有几个人有“底气”说出这么高层次的话。大多不过是在给自己“迷恋红尘”的本意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而且往往是拿来评判别人(由于文理需要,请原谅我说的这么直接)。

    我真正要表达的不是这些名言到底对不对,而是我们应该真诚的对待自己,不要“自欺欺人”。什么样的境界就老老实实做好当下该做的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真理。

    为什么会“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就是因为“大道理”讲太多,最后连自己都感觉乏味了。真正的修行人都是很朴实的,最起码是让人感觉舒服的,不是动不动就“诅咒”他人的。

    当你努力学习时,他们会说你“若不见性,学法无益”;当你有点成就时,他们会说你“不能出离轮回,再成功还是会死”;当你做了一点“错”事时,他们会警告你“当心因果报应”;总之,你只要还不是“圣人”的时候,他们总会时不时的“提醒”你,真可谓是“慈悲为怀,无微不至”啊。

    对于这类人,我除了钦佩他们“超凡脱俗”的境界外,只有尽量“回避”了。否则,我会“无地自容”的,因为小生的确是太庸俗了,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三.读书肯定是有用的

    看到网上有很多“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之类的言论,还好我没有“眼镜”,用不着“大跌”。我就试问一下,如果读书没有用,你那辞藻华丽,说理透彻的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们不可否定的是,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学历都不是很高,但有学历跟有学问是两码事(小生也算是给自己找找安慰,因为鄙人就是高中毕业)。

    有不少中外名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诸如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发现了镭的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比埃尔·居里,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克兰林,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发现了电磁感应学说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包括中国近代很多国学大师等等。

    请问这些人是如何“自学成才”的?难道是整天坐在那痴心妄想吗?还不是得私下读书。孔子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整部《论语》有多处都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虽然说学习不一定要读书,但读书无疑是最普遍有效的学习方式。

    当代持“读书无用论”者基本分为两派:“功利派”和“清高派”。功利派认为读书不能直接带来现实利益,赚钱才是硬道理,实际上真正会赚钱的大都热爱阅读。诸如乔布斯,比尔盖茨等这类大企业家虽都属于“退学帮”,但你要知道人家基本奉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且很明确自己该干什么。老话说的好,活的老,学到老,退学不等于“弃学”。还是我前面提到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盲目模仿,东施效颦是很“危险”的。

    读书无用论

    清高派则固执的以为,书读那么多有什么用,修心才是硬道理(貌似真正修为好的,都不会这般口出狂言)。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是“我的自性本自具足,何须向外求”,好像个个都是“慧能大师”。

    殊不知,老庄虽提出“绝学无忧”的深刻哲理,但前者曾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者被司马迁誉为“其学无所不窥”。再者,我们跟人家是一个档次吗?况真到那种级别的人估计也是很“低调”的。

    孔子说:好学近乎智。通俗点讲就是热爱学习(读书)的人,已经接近于明智了。在当今这个手机泛滥,网络爆棚,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人能够安下心来读书,我给他竖两个大拇指都来不及,又岂能忍心批判呢?总比整天泡歌舞厅、迷恋网游、沉浸在声色犬马中要好多了吧?

    尤其是立志要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我们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今传统文化已经断层百年之久,很多人从小基本都没接触过,不抓紧“补课”,张口闭口就是“修养德行”,说多了你不觉得“虚浮”吗?

    有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干坏事的人。”如果你把时间都放在工作学习上,放在提升自己上,放在帮助他人上,你的德行能差到哪去?还用得着经常把“修养”挂到嘴边吗?重要的是去做,而不是说。引用作家杨绛的一句名言: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再者,如果你肚子墨水太少,如何给别人“传道、授业、解惑”?自性本自具足吗?是的,这点我也承认,关键是你有没有“见性”?你去问问当代著名的法师或国学大师,诸如净空法师、索达吉堪布、南怀瑾先生等等,哪个不是通过一番“大量研究”才有后期的伟大成就。就算你确实是“慧能再来”,也应该同情一下我们这种“下根器”的人吧。

    读书可以扩展视野,开发潜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书读的越多,往往思维越开阔,相反则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就好比,读经不读史则迂,读史不读经则诈;倘若只读中国的,抑或只读西方的,都会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言: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当然,还有人硬生生的提出:书读那么多,顶多算个“书柜”而已(听过“仇富”的,现在又多了种“仇书”的)。说心里话,我要真能成为“书柜”,也算是祖宗积德了。至少搬家时不用“尽是书”,因为全在脑子里装着,关键是“臣妾做不到啊”。

    “书柜”?我算吗?

    再者,如果我能成为“书柜”,我也可以应聘像梁宏达、金星等包括一些评书人这类的文化行业;实在不行,我就老老实实做个教书匠总可以吧?没偷没抢,难道很掉架子吗?

    还有人说:德行不好,书读的越多越反动(首先很佩服你的修为)。记得读经教育的先驱王财贵先生也曾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有的人担心孩子死读经,不理解,会变成书呆子。我告诉你,你不要担心他会变成书呆子,你只要担心有没有给他读。就好像你还没给他钱,就担心他不会花(这不是瞎操心吗)。如果他真成了“书呆子”,那是他本来资质就不够。这种资质不够的孩子,还好是读了书,还能被称为“书呆子”。如果没读书,那就只能是“呆子”啦。当今多少人都是“呆子”,还有资格笑“书呆子”吗?”

    同样,我要说的话,你们大概也猜到了。试问,书读的少就不会更反动吗?此类逻辑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与其跟这种经常把“德行”挂在嘴边的人辩解,倒不如踏踏实实读书。而且,一个人只有读了足够的书,才可能知道“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不想读书是个人的自由,但“读书无用论”可能会“误导”很多“青少年”。当然,爱读书的朋友,我们也应该有选择性的读,“读好书、交好友、做好人”。

    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当前处于什么层次,只要你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学无忧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的境界,请“真诚”的对待自己,最好还是老实读书吧。还是一句话:不是读书没有用,只是你“没用”,所以你“没用”。

    知我者,自会读书;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国正天心顺:恰巧你热爱的两项是体悟的本原。如果你大小酷爱吃肉和打游戏,那你现在就可想而知了😀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有些东西是需要福报和善缘的。
      • 愚鹟不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当然有用!
      • 猴大力:好喜欢😌
      • 龙泉出鞘:读书无用论者,可以猜测的是一是真没读太多好书,不懂它的价值,二是读了些书但不会用
        小朱品国学:@牧阳的后厨 对
      • 虾米下饭:赞,知我者,自会读书
      • 阳静微默:帅哥一枚,妥妥的
      • 鷺風:观点很好!赞👍

      本文标题:关于励志,我就分享这三点干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ey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