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正热火朝天地炒菜,客厅里突然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是六十岁的婆婆和六岁的儿子小南又吵架了。
是的,“又”吵架了。自从婆婆三个月前来我家,这已不知道是他们祖孙俩的第几次争吵了。
两人都气鼓鼓的。
我没有过问细节,解掉围裙拉儿子去了卧室,哄他玩。
到底是小孩子,注意力很快被转移,片刻的功夫又兴高采烈了。
我回到餐厅收拾,喊婆婆吃饭。婆婆端坐不动,还是气鼓鼓的样子。
晚上,公公和老公都回来了。婆婆一见他俩,立刻开始诉苦,说孙子怎么怎么对她不敬,又跟她吵架。老公听罢立刻开训,指责儿子不懂事,不尊重老人,说如果再犯就要狠狠揍他之类,小家伙被训得蔫头耷脑,满脸委屈。
公公则从衣兜里掏出一根棒棒糖杵到儿子面前:“吃糖吗?”
儿子动了一下嘴唇,想吃,但小孩子敏锐的直觉似乎让他觉得不适合开口。他没有伸手。
公公剥开糖纸:“给,吃吧!”
小南迟疑一下接住。公公立刻说:“但你要答应我,以后不准再和奶奶吵架!不然再也没糖吃!”
儿子咬着糖,含混地点了点头。
我的心像被几记闷棍同时击打。
儿子睡下后,我和老公说:“咱妈......在这里也挺闷,让她回老家保养吧。”
老公叹气:“我知道,你在为妈和小南的事生气。那你说我怎么办?妈就是妈,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了。我总不能不说儿子去说她吧。那样她怎么受得了!她闹起来局面我们怎么收拾!你受过高等教育,不和她一个农村妇女一般见识好不好?”
老公最后一句话带着刻意的讨好意味儿,近乎哀求了。
我不说话。相似的剧情已多次上演,我知道我没法争辩、讲道理。我只是用沉默告诉老公:这次,我不答应。
老公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以前,有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种庄稼丰收,做生意顺遂,很是富足。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族里已经连续几代没有出生过一个女孩子了。虽然以前大家都重男轻女,家族里男丁也兴旺,但总没有一个女孩出生,也不免让人心惴惴。于是族里的长者请人看了风水,几番努力,终于,某一年,一个女孩出生了。
这个出生的女孩就是咱妈吧。
我打断了老公的话。
结婚几年,对婆婆的事,我还是有一点耳闻的。
正如老公所说,婆婆曾是她的家族几代几门里唯一的女孩,因此,她自小的受宠程度,可想而知。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婆婆享受的待遇,和同时代的其他女孩相比,有天壤之别。
比如,什么来了客人女孩不能上桌吃饭、女孩只能在家劳动不准入学堂上学等等旧时农村“轻女”的陈规陋习,婆婆统统不曾经历。她被一大家子宠着惯着,不仅好吃好喝长大,还读了书(据说是上了初中,虽然“文革”一来她刚上初一就和初二初三的学生一起毕业了)。
所以婆婆的优越感一直很强。据说结婚后最常说起的就是她在娘家是如何如何风光,然后就感叹嫁给公公过得不好,颇感委屈。而公公老实巴交,总听婆婆抱怨,日子久了真好像自己亏了很大的理,对她更加言听计从,唯恐有所怠慢。老公兄妹几个出生后,也是自小受母亲耳提面命,像父亲一样对她唯命是从。就是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早已习惯顺着婆婆,不想看她动不动就带着无来由委屈的模样。
如此,婆婆的优越感更强,生活中也更受不得任何人的任何一点反对,甚至建议。她和我儿子小南吵架时的口头禅就是:“你爷爷你爸爸你姑姑谁敢不听我?你个小不点......”
我理解老公的为难,从内心里而言也不是做不到像他希望的那样不和婆婆一般见识。可我头疼的是:儿子小南怎么办?他还小,不可能理解婆婆在家里的独特地位。那么,我该教他以怎样的方式和奶奶相处?是像爸爸说的无条件服从奶奶否则就挨揍?还是该像爷爷哄的那样,不跟奶奶吵架,否则就没糖吃?
你可能会说:当然教他用正确的方式了。
我当然知道,小孩子应该有教养,尊重长辈。其实何止小孩呢。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和别人相处时最基本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可是,你不妨看我絮叨两句,我儿子和婆婆日常吵架的缘由吧。
有时,是因为看谁喜欢的电视频道,有时,是为争谁吃那一个最大的苹果......
一开始我也觉得没什么,以为各自哄劝一番就能过去。可......
后来我就很困惑,是该说“小南,奶奶年纪大了,你要让奶奶看她喜欢的节目;奶奶年纪大了,你要让她吃那个大苹果”还是该说“妈,小南还小,不懂事,您能不能先让他一回......”
从理论上说来似乎都行得通。可我们都是在过日子,不是在过家家。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如此鸡毛纷飞,真的令人累。而更惊悚的是,当我某一次又以成年人的权威告诫儿子“奶奶是老人是长辈要尊重她”时,小家伙不知哪里来的能量储备当即反唇相讥“奶奶都是老的大人了更要懂事!每次都是要我让要我让,你们都不爱我!”
我呆立原地,半天无语。
劝婆婆么,我这边刚想张口她老人家就会先发制人“大半辈子都过了,现在却不行喽。”再对着并不在跟前的老公来一句“XX(老公名字),你妈现在过得可不比以前了哟!”言下之意,全家人一直都是顺着她意的,独独我这个做媳妇的,竟要忤逆!
我不知道长此以往,儿子的教育,该如何为继。
让他觉得,一个人,也可以依仗类似“物以稀为贵”的逻辑,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处处高人一等,世间一切人、一应事都无可辩驳地应该为她的意志鸣锣开道、俯首称是?即便她早已成年、早该理智!
2
你可以用一个最委婉的、她最能接受的方式,送走她。
我对老公说。
不然一直这样,对小南对老人家都没有什么好处。
两天后老公告诉我:说好了,周末送咱妈回去。
我松了一口气。给婆婆买了换季的衣服、一些她爱吃的东西,想和和美美送她回去。
我不想把气氛弄得尴尬。
不承想,第二日凌晨,我们正睡得迷迷糊糊,突然听到婆婆哑着嗓子吼了句:“XX,我走了!”然后就是“咚咚咚”下楼的声音。
老公叫了一声“妈”,翻身披衣追去。
夜里十点老公才回来,尽是疲惫:“这下好了,你成功把我陷入了‘不孝’之地。”
我不想接话。他知不知道,婆婆走时把当初为我们结婚做的两床被褥也从床上抽去带走了?
小心翼翼,到头来还是我们欠了婆婆一个天大的交代一样,要从此和我们形同陌路呢。
我想想,从婆婆来了后,在家里老公和公公的口头禅都变成了:“咱能不能别跟她一般见识,让着她!”——当然这得私下对我说。当着婆婆的面,那还得了!
我也尽量那样去做。
可终究还是没能免去一场不愉快。
我当然知道,婆婆并不是什么坏人;可我也不得不无比坚定地坚持:我们没法和她同住。
最无奈的“惹不起我躲着”吧。
她始终觉得自己应该高高在上的,何时、何地、任何人面前。她需要众星捧月前簇后拥、开口一呼我们每一个人都唯命是从。纵然那样,还是委屈,仿佛我们的顺从也是来自卑微的尘世,不足以抵消她从云端不幸堕入凡间的心酸和不平。
婆婆这种情况,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就是那一个词吧:公主病。
一个落难的高傲公主。
她自己一定这样觉得。
3
公主病,大家都不陌生。
我有一个同学,因是家中幺女,父母特别宠溺,小学毕业的时候还不会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也是需要父母拿到手边。不过凭着一股聪明劲儿,学习成绩倒是优异。可大学毕业时,问题出现了。明明有不错的实力嘛,偏就是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原因何在?挑三拣四。离家远点的不能去,否则有个刮风下雨的天气上下班多不方便;需要加班加点的不能去,生活没个规律人要累坏的;领导“看”起来就很苛刻的也不能去,“长这么大爸妈还一直惯着我呢去那上班了天天看他脸色?”......总之,她觉得“不合适”的理由五花八门,而每一条,似乎都“合情合理”。
然而,这无数“合情合理”的理由却堆砌出一个不那么美妙的事实:同期毕业的男孩女孩陆续都就了业,只剩她,还高不成低不就地在家“啃老”——父母当然不介意被她啃,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女儿的“挑剔”。可是,父母再多支持,她心底的茫然终究无处落脚......
如此的例子你我身边都能一抓一把。“长这么大爸爸妈妈都没有说过我一句,你凭什么批评我?”“这样的苦爸爸妈妈也不舍得让我吃,凭什么你们随意支使我!”这样的抱怨,我们的耳朵随时能听到。
凭什么?就凭你已然长大,需要以一种“独立个体”的身份立足于这个残酷而真实的世界。
可是很多自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可爱人儿们,往往转不过来这个弯儿。明明都已经踏入社会,还非固执地以为仍是在他自己家、自己父母的羽翼下,走到哪哪,别人都得为自己让道。
由此可见,父母家人的过度宠溺,应该算是“公主病”很重要的致病因之一吧。当然,只是“之一”,而绝非“唯一”。其他,像先天气质呀、成长环境呀、社会风气呀,等等等等,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我觉得最大病因:视野狭窄导致格局难开格调不高。
关于育儿,咱们中国有一句话:“穷养儿富养女。”很多为人父母者,把这句话奉为圭臬,躬身践行。可放眼看来,有多少父母对女孩的“富养”,没有培养出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反倒造就出很多身患“公主病”的时代“怪胎”!
缘何?
窃以为是由于我们的所谓“富养”,实是只得其皮毛,丢了其最为重要的核心要义:拓视野,开格局。
关于这一点,大家最津津乐道的正反例是民国奇女子林徽因和陆小曼。
林和陆都是自小受宠的富家女,可后来二人的人生格局大为不同。当然个中因素太复杂,但很多人都同意一点:二人最大差别在于她们所接受的不同教养方式所致的不同视野。
林徽因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可格局阔大、教育理念先进的林父给她的却决不只是简单的宠爱,而是整个世界。他带着她游历欧洲,“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当整个世界都在面前展开,林徽因所收获的,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的开阔视野、知性又理智的为人处世之道。
而陆小曼就没有这样的幸运,她虽然也是锦衣玉食蜜罐里长大,可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富足和心理上的被娇宠,眼界视野,则被局限在所谓“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
所以,二人的人生轨迹后来有那么大的差距,看似成因纷繁难以梳理,实却有据可循。她们就是最经典的案例,向我们诠释着视野和格局在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无可逾越的重要意义。
4
视野怎么开阔?格局如何建立?
阅历。
无论多么娇贵的孩子,千万别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徒有美丽的外表,心却是不堪一击的琉璃。不管你多么爱他,放开手,让他去经历。经历甜经历苦经历温暖经历凉薄。唯有亲身的历练,他才能把世间万事看穿、看淡,才能用自己悲悯的心和开阔的胸襟,容纳人间万象,宠辱浮沉,不惊不惧。
近日我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从中发现不少趣事。其中一篇《名优逸事》里记录的先贤逸事,尤引人深思。
比如,曾先生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姜妙香,极其温柔敦厚。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他总是站起来,双手当胸捏着扇子,微微躬着身子:“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有次......遇见一个劫道的,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扬长而去,姜先生在后面喊:“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有熟人不解......姜先生说:“他也不容易。”
此等胸襟风范,真真叫我等凡俗小辈汗颜。
而锻就这胸襟这风范的,无他,就是阅历。
阅历深广,所以视野开阔;视野开阔所以胸襟豁达、格局不凡。
我们的很多功勋卓著的大师,为什么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为什么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以外,他们的为人处世,也大多令我们“高山仰止”?除了天赋异禀(其实又有几人是‘天赋异禀’),我想,更多的是时代的苦难,以及他们任凭时代涛翻浪涌始终不弃努力的坚韧精神。是那个风起云涌、苦难迭起的时代,给了他们非凡的视野;却是自身的不懈奋发,锻铸了他们杰出的灵魂。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婆婆。若是她真的读书读下去,上了大学,出了农门,见识过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的世界,自己真正吃过苦也尝过甜,而不是一辈子在农村,囿于那一两座小村庄里兀自优越,说不定,她也不是今天的模样。她会懂得尊重每一个生命,会懂得对生活的厚爱感恩,不会再用一生的时光,沉溺于一种无厘头的委屈。
还有太多太多总以“公主”自居的姑娘。享尽父母家人独有恩宠,本就是你人生一大幸事。那么,何不化这种幸运为能量,努力充实、绽放自我,用自己的实力,傲娇地告诉他们,你值得!
因为,无论你愿意与否,生活都是只认实力的。它从不管你是受尽爸妈宠爱的孩子,还是伶仃的孤家寡人。唯一个勤勤勉勉开疆拓土的灵魂,是它最为垂青。
所以,真正的公主也好,患了“公主病”的普通姑娘也好,要get自己人生的精彩,打开不一样的广阔格局,我们都必须走出拘囿我们的那口井,开拓视野,见识不一样的天地。
一视同仁,没有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