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苏轼,很喜欢好友章质夫的《水龙吟》,故次韵和之。
章楶(jié),字质夫,苏轼的好友,北宋一位儒将,知人善任,用兵如神,在西域为宋朝的西北边防打击西夏分裂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宋史》评价“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当代学者唐圭璋说:“此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
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此言可谓一语中的。此词之本,便是“无情有思”四字。“无情”者,远地之夫也;“有思”者,杨花之妇也。
全词情感纠结、起伏、怨艾,皆由此发端。上阕如一小段情景剧:暮春,午后,阁楼,一位鬓乱脂残慵懒的妇人,面带愁戚,起床来到窗前,推开窗户,倚窗相望。
但见杨花纷坠,莺鸟时啼,春雨零落,人迹寥寥。眼前景、梦中境、心中情,交叠萦绕于妇人心怀,欲罢不能,欲语无言。
想自身何如眼前这纷落的杨花?于是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像是脱口而出。
下阕则是倚窗妇人,怔怔观望时内心的独白。“不恨”二字对应上阕的“有思”,“恨西园”恨字对应上阕的“无情”。
妇人既有恨之无情,更有不恨之思,故“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是此阕之核。
其后“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指落红之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指落红之叹;“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指落红之情。
此阕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由有形至无形,最终物我相合,而为一体。
不少人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为点睛,然最令我感怀的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春色即杨花,对于女子来说,花容月貌、豆蔻年华如春色三分,转眼二分尘土,倏尔一水东流,从而引发出其后的慨叹——“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关于“三分”之说,唐人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宋初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作者或以为鉴。
王国维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
章词的杨花在形、在韵,苏词的杨花在神、在境,各有千秋。
而章质夫作为征战沙场的武将,能有“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常门闭”之雅趣,能有“秀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之伤婉,能有“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之幽情。
特别是能有“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之韵致,足令人称道矣。故苏轼称其妙绝,亦非虚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