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黄口小儿,周末的活动自然是围着她展开。照例我会送她去市少年宫上唱唱跳跳的各种兴趣班。上海颇有名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由宋庆龄女士亲手创办,坐落在繁华高档的商业街南京西路上,紧挨着同处闹市而金碧辉煌的庙宇静安寺。一般我安顿好闺女后,自己就乘机逛逛街,百货大楼鳞次栉比,品牌专卖店应接不暇,虽然多为Window shopping(橱窗购物),只看不买,但仍不失为都市生活的一大快乐之处。
许是对琳琅满目却略有雷同的商场有了点腻烦,许是看的见买不起的国际名牌触动了我些许情绪,今天我没有再沿着繁华的南京西路闲逛,而是随意的左转进入旁边的一条小路,走在其中则是另一番景象。窄窄的街巷里,小便利店,小餐馆,和小门脸的服装店。东西不多,品类和价格都很亲民,一路悠悠哉哉地逛去,不一会,一段小路走完,来到另一条较为宽大的马路上。应该是与南京西路平行,只是没有什么商业内容,故路上很是安静,除了来往的车辆,行人稀少。世界也真是有些奇怪,仅仅相隔50米左右的两条平行的街路,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我正在犹豫是否往回走时,一抬头,才发现旁边的楼顶着静安新华书店的红色招牌。更为吸引我的是这家书店看起来规模不小,却是显得冷落而安静的,偶尔才有人进出,不如城中的其他几家大型书店,总是书挤人挤满是市场感觉。
信步走了进去,人很少,书也就摆得开阔和稀疏,非常适合我现在闲逛的心情。转角处一帧装淡雅名为《故乡的食物》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总有种熟悉的味道。取下翻看起来,原来为汪曾祺汪老所作,难怪我有那种亲切熟悉的感觉,这是本我20年前就看过的书。当时我还在县城老家上中学,正值蓬勃成长的青春期,然而90年代的县城不论物质与精神还都是贫乏的。熟悉而习惯的小城已很难激起我探究的激情。肚子里装的吃食则是日常的不变的,周边也没什么新奇的食物可觅。过着的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埋头苦读刷题的日子。直到有一天,我顺手在老爸的书柜里抽出这本书,汪老的文字实在是美,特别是对各种美食出神入化的描写,我被其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他笔下的五味人间是波澜起伏的,既在草原上就着蘑菇圈熬菌汤吃羊肉,也混迹于茶馆食肆品昆明吃食,既有文革时边画边烤吃马铃薯的趣味和无奈,亦有回忆起故乡高邮的野菜、咸鸭蛋时的温情。这些远方的美食美景,不一样的生活,莫不触动着我年轻躁动的心,澎湃着我的味蕾。之后我顺利升学,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之后又在多个城市辗转生活,最后定居汇集性最强的上海。平时旅游公差也是国内国外去过不少地方。到哪,酷爱美食的我,都会按汪老的方式好好品味一下最为地道的当地美食。而我也被熏陶为一枚正宗的吃货,不论是西北的肥羊,北京的豆汁,西南的酸辣,东瀛的生鱼,西方的奶酪芝士,都能品其味,享其美。
今日再翻开这本书,汪老的文字读来还是如此淡远优美。只是当初让我口水涟涟,遐想翩翩的美食已不再稀缺和遥远,多数我都能在上海找到,多数我也都已品尝过。倒是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那一番苏北风情里品出了作者的故乡情。这不由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来,还有那些我熟悉的,远去的,曾日复一日装我满肚子的日常吃食。
家乡龙游是座落在浙西盆地中心的一个小县城,稻作历史悠久,民风质朴好客。也许是因盆地天然的阻隔,也许是因历史上少了文人骚客的文传,吃食上有脱离主流却非常特有独到的一面,为他乡人士所很难想象。比如馒头,肉圆,猪肠,豆豉,听名字,好像没什么特别。从字面上看,或上百度搜索可知,馒头是北方的一种主食;肉圆为一大众菜式,将肉糜调和后搓成小圆球,或炸或下汤;猪肠便是下水,一种食材;豆豉则是一种大豆发酵而成的调味料。都是国人所熟悉的。不过,对龙游人来说,这些则意味着另一些美食,一些只有在龙游才能吃到的日常吃食。
还记得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回家乡老同学相聚,大家都谈起了“馒头”之惑。在龙游长大的我们,从小吃的馒头最大的特点就是馅料多多,异常鲜美的。而外出求学后才发现,外面世界给我们的馒头是寡淡的,邦硬的,更无丁点馅料的主食。龙游的馒头则不同,它是逢年过节,待客送礼,婚嫁寿月各种宴席上都必不可少的。用酒糟发酵制成,蓬松多筋,性状大小如包子一般,干吃已是相当美味可口。然而,还要往里塞上尽可能多的馅料,通常是炒制好的笋干肉丁拌葱花。在侧面戳一小口,一勺一勺往里塞馅料,勺一勺,压一下。必塞得从边缘鼓成圆球,塞得馅料外漏才罢手,又称葱花馒头。蒸熟后,咬下一口,满口的笋干肉香,唇齿留香。
清晨出门赶工的人,特别欣喜能啃上两个肉圆,性韧而有肉香,如同吃了顿荤素搭配的主餐般充满了能量。肉圆用本地的红薯粉为主料,五花肉,芋头,甚至是萝卜,豆腐干之类手边食材切丁,且丁不求细,更多是随意一切,再调拌成半糊状。用圆勺分于垫了粽叶的炊笼上,上锅蒸熟成一个个的扁平疙瘩,看起来酱色可人,略带透明,吃起来鲜咸多滋,时不时能有点料。其实就制作原理来说,和常规的将肉糜和淀粉调和,搓成小圆子,或油炸或沸煮成型的肉圆倒是确有类似。只是大大增加了红薯粉的用量,使其从配料成为了主料,肉圆在龙游人也就不仅仅是菜肴了,而兼有点心主食的功能。我猜想这或许是某位主妇,因对自己外出劳作男人的爱而灵机一动,作了改良吧,才有了龙游独特的肉圆。因其美味便捷,可以当早餐,也可以当点心,趁热吃好,冷食也行,也可随意切了或下汤,或辣炒,便流传开来。
下午时分,“(dua)猪肠,(dua)猪肠,卖(dua)猪肠了”悠扬的叫卖声由远及近的在巷子里打转。空乏聊赖的人儿竖起了耳朵,总能选着一个恰当的时间出门来,正好迎着踏着小三轮的卖家。小三轮上是一口大铝锅,下面有小煤炉煨着。掀开锅盖,飘溢出来卤煮大肠的独特荤香味,刺激下午落空的胃。灌上调好味的糯米,扎成一截截如藕状的大肠,煮透后浸泡在浓油赤酱的卤料里。挑上一截自己看中的,卖家会用剪子麻利的剪下,称好分量后再随意剪上几刀,复蘸滚一番卤汁,再用油纸包裹好,就可以美美腻腻的享用了。海派的桂花糯米糖藕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清新典雅,让人浅尝辄止,只适于作前菜。要论口腹之欲的满足感,还是我们龙游的糯米猪肠。
还有叫作豆豉的竟是种零食。南瓜干为主,陈皮和干红辣椒为佐,和上自家晒酿的黄豆酱,用糯米粉调和混匀。上蒸屉蒸熟后,分成小块,阳光下爆晒而成。晶莹剔透的酱黄色,若隐若现的南瓜纤维,辣椒粒。闲时拈一块,用牙齿撕咬着,火辣辣的咸香味,满口粘牙,必吃的咽火眼红,再咕咚咕咚灌下一大碗凉白水才罢。每个吃着这样的零食长大的女子,必是火辣利落的。
想着这一切我忍不住口水汤汤。同一本书,不同的时候读到,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20年前它让我期待着外面的世界,20年后则让我回味起故乡。
书看得入神,回过神来,已到了闺女快下课的时间。赶忙接上闺女,正逢午饭时间。南京路上汇集了各地各路美食,挑一家口碑不错的饱食一番,也是我周末的一大快乐之处。今天的午饭是一家热门的日式料理,提前了好几天才预定得到,据说非常正宗,我也早已心神往之。果然,嫩得出水的和风牛肉,醇香浓郁的北海道冰淇淋,新鲜肥厚的生鱼片,闺女一边勺着冰淇淋,一边雀跃地说着好吃。我却被平时已早已习惯的芥末给呛到,有点食不知味,其实我知道,我的胃已经飘回了故乡。
文/劳晓燕 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