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炖肉
虽然说豆腐是命、见肉就不要命的话是个笑话,但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实是最高的。当时,由于物质条件匮乏,好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且有些东西很少能买得起,一般很难见到。家乡有句老百姓经常相互调侃“吃肉特别多”的话,叫做:正月初一吃一顿,转眼八月十五又一顿。说明只有过年和中秋节才能吃到肉,平时根本不敢奢望。
儿时的年味(二)肉食,主要来源于家中喂养的猪、羊、鸡等家畜。因为没有粮食可吃,主要靠青草果腹,并搭配着少量的谷糠和粮食加工后的下脚料。因此,一头猪喂上一年,毛重只有100斤左右就要出栏,卖到位于镇里的食品收购站。食品收购站除按等级、数量付给相应的价款,还要发给30斤左右的返还粮凭证以及5斤左右的肉票,再到街上的粮站和副食店分别平价购买。由于只有一个副食店,不大的两间平房内,平时冷冷清清、没有几个顾客,可逢年过节时就人满为患、热闹非凡,挤满了排队买肉的市民以及四邻八乡的老百姓。卖肉的老婆子满脸横肉、“杀气腾腾”、特别地难说话,人们都想买点肥肉,亦即膘子较厚的肉,如果能够买到一块犹如中了头彩而欣喜万分,可没有关系很难买到,肥肉一般都走了“后门”。隔着窗户口,你恳求着售货员割点肥的,她待理不理的,一刀子下去有啥算啥,根本不想嘲理你。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她立马拉下脸子,冲着窗口喊到:不买让开,下一位!你只好忍气吞声地赶紧付款拿肉走人。不然的话,一会连这也没有了,明天还得再来排队。村里也有人家宰猪卖肉,因为是“议价”,价格几乎贵上一倍,买的人也不是太多。
儿时的年味(二)买回的猪肉用镊子把手拔净,浸泡在水盆中,洗净、晾干后,就根据事先计划,割下一大部分、切成拳头大小的肉块,放入锅中、加入调料慢火炖了起来。一般要煮两、三个钟头才能闻到飘出的肉味。肉香通过窗缝、门缝飘至院外弥漫在街巷里,每每被路过的人们夸上一句:真香啊!我和一起玩耍的几个小朋友,东家出、西家进,看会热气腾腾、香飘四溢的煮肉灶台,乘机大口呼吸着饱含浓郁肉香的空气,内心非常惬意。腊月的后几天,大部分人家都要煮肉,所以也是我们品味肉香的大好时机,虽然不能吃到,但也比平时强上百倍、闻上好久。直到煮至八九成熟的肉块出锅后,母亲就会切上一小块,分别塞入我们迫不急待、张开已久的口中,慢慢咀嚼、品尝着,生怕一不小心滑入肚里而后悔不已。炖好的肉一般放入陶瓷盆内盖严、压实,放在院内背阴、冰凉的南房背后冷藏起来。到食用时取出一部分来,切成指头肚大小的肉丁用于烩菜,或切成“薄如蝉翼”的肉片遮盖在素菜或铜火锅配菜的表面,进一步加工后享用。
儿时的年味(二)村里至今流传着新媳妇吃火锅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娶至外地、刚刚过门的新媳妇,头年正月里到同族的乡亲家里吃请(乡俗),因不懂规矩,不仅把靠近自己面前火锅内的肉片吃掉,还乘陪客的女主人不备,转动火锅、直到把上面的肉也全部吃完。害的这家主人春节期间没有多余的肉用于管待以后到来的客人。不管故事情节是否属实,但肉食极度短缺在当时确实是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