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原生家庭”我一直不想去面对,也不想去写,因为自己本身不具备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从小并非在父母身边长大,父母也是一对普通的北方农民,一家人的沟通也是简单而直接。
母亲是一位相对来说脾气比较暴躁的人,也许现在上了年纪,脾气相对收敛,可我认识的年轻时候的她真的是一位说骂就骂,说打就打的母亲。
虽然我不是独生子女,可是我记忆中的童年都是独自一人面对时而谩骂时而咆哮的母亲。有时候我放学都不敢回家。
可能是我小时候太不听话了?或者对于那个时候的她艰难的生活给她很大的压力?我从不敢和她们“对质”,我的童年她们是如何对待我的,为何那么对待我?
可能现在还有些“意难平”,但是自从我生了孩子以后,似乎对这个新生命有着无限的爱。明明是“爱满则溢”,可是我拥有的爱并没有那么多,也许是出于母爱的本能。
幸运的是我可以给我的孩子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是不官宦之家,甚至书香门第都不算,而我们给她的就是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长状态。
孩子小的时候我和队友还偶尔吵架,甚至有时候还会摔东西,但是那真的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近两年来都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记得有一次我们没有满足小朋友的要求,结果小朋友就开始摔东西,当时的我大为震惊,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学会摔东西发脾气了呢。
事情结束后我开始反省自己,原来是我们作为父母在无意中影响到了孩子。后来我就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知道了,哦,原来小朋友的模仿能力是天赋。
在后来我接触到了文字,每天细水长流的阅读和码字,阅读让我知道,发脾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应该好好说话,良好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并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家庭关系。
虽然我现在阅读的书籍并不多,也不是很广泛,但我已确确实实体验了阅读带来的好处。因为码字的原因,我也会看一些比较有意义文章。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大概意思:作为父母的我们,你有没有意识到现在每一天的举动都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想让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你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下班后刷刷手机?看看电视么?看直播么?有没有想过未来孩子会受你的哪些举动影响呢?
看到这里,我开始思考,我的哪些行为是会影响她呢?等她长大后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会怎么说?
这样一来我想如果不能给她奢侈的物质生活,也不能像别人那样带她四处旅游,作为普通家庭的我,只能用阅读来影响她。
既然不能带她“行万里路”,那就争取影响她能自主“读万卷书”!可能是被迫成为“榜样”,所以在她暑假期间我也开始认真读书、码字。
虽然时间不够充裕,而我也会保证每天带她户外玩两个小时,同时每天坚持公众号和简书同步日更。
其实公众号断更很久了,因为数据的焦虑,感觉写不起来,但我还是不想放弃,不管数据如何,先写起来吧。
好的习惯养成虽然很难,可是作为“榜样”,应当说到做到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