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90天往期挑战营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关万家忧乐,著一等文章——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关万家忧乐,著一等文章——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曾联惠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22:04 被阅读408次

    曾小云(瑞金文学艺术院)

    本文作者出席楹联与群众文化论坛,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本文作者出席第十九届中国(成都三星镇)楹联论坛暨“楹联与群众文化”研讨会,孙五郎手机拍摄  

    2018年9月27日,我出席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三星镇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成都三星镇)楹联论坛暨“楹联与群众文化”研讨会。该活动是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指导单位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单位是中国文化馆协会、中国楹联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下榻云崖牧歌酒店,其实是一个养老中心,由几十栋别墅群组成。据说一栋别墅得一百多万。活动期间,观看了乡村音乐节,参观了文化馆楹联书法展、南星村委、楹联文化长廊、杨梅小镇。文化馆楹联展中的几副楹联让我格外注意。它让我思考群众欣赏的楹联应该怎么写。南星村委当年习近平担任副主席时来过考察,并说“我梦想中的新农村就是这样”。杨梅小镇是个杨梅基地,也是一个大花园。其中有种花被人叫做格桑花,查了下,实际是秋英,也就是波斯菊。


    三星镇楹联书法展,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三星镇杨梅小镇,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三星镇杨梅小镇,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外地联家有: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孙五郎、湖南陈宏伟、陕西王国仲、江西曾小云、四川贾雪梅、湖南吕可夫、江苏卜用可、四川杨方德。此外,还有其他联家的论文入选:辽宁王新波、安徽汪星群、山西陈久平、重庆胡健、山西韩崇文、山西扆军宣、湖北陈慧萍、安徽张永剑、山西何沁学、新疆夏冠洲、湖南周永红、山东李维东、辽宁国元令、天津刘锋、河北周国卿。


    部分联友合影,雷东云手机拍摄

    这次论坛8月份由中国楹联学会征集论文。因为忙,本打算放弃。但想到自己多年在做着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工作,有一些做法和体会,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写出来,所以还是写了。最终被选中并被邀请出席论坛作发言。这次受邀的作者共有8人,其中1人没有来。发言的6人,其中本地2人。我论文的题目是《关万家忧乐,著一等文章——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主标题是选用一副赠人联的二分句。发言的时候,没有照念稿子,补充了一些内容。论坛结束后,得到一些好评。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会长说我为自己家门写的春联写得很好。当地的几位文化志愿服务者特地找到我加微信,赞同我的观点,并和我交流。遗憾的是没有做幻灯片。当时主办方征求我的意见,我得知会场会发论文集,想想大家都看得到我的论文,加之很忙,就没有另外做幻灯片。我问了一个听众,得知并没有人手一份论文集。这多少影响了效果。以后注意。


    入选论文集封面,本文作者拍摄


    入选论文目录,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这次活动除了见到参会联友之外,还见到重庆龚飞、成都任鸿、雷东云。他们都是从附近特地赶来看望联友的。大部分我都见过,没有见过也知道名字。和吕可夫、孙五郎等联家交流,围绕楹联如何融合群众文化,如何融合文化产业,获益匪浅。

    楹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兼具实用性、文学性、谐巧性的文体。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和场所。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笔者注重发挥个人写作特长和楹联文体优势,积极争取,巧妙创意,让楹联融合群众文化,并从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楹联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并产生几点粗浅思考。

    一、楹联作为群众文化的作用

    作为群众文化的楹联,具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联想到其姊妹艺术——诗歌。谈到诗歌的重要作用,论者多追溯到《论语》中的一段经典论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四字,高度概括诗歌的功用。那么,作为群众文化的楹联,其作用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兴观群怨。笔者将楹联这4种作用形象比喻为“传感器”“晴雨表”“粘合剂”“出气筒”。

    (一)兴,就是引起和感发同情、同志。如清代金安清撰九江琵琶亭联云:“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没有写人,纯粹写景,营造一种意境,却能够让读者联想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甚至元稹的相似遭遇,让失意的读者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喟叹。在这里,楹联是触发群众同感共鸣的“传感器”。

    (二)观,就是观察和认识民风、民情。如清代高以永撰内乡三省堂联云:“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楹联语言朴实,感人肺腑,具有警示作用,告诫为官者善待百姓,造福群众。在这里,楹联是体察群众思盼忧乐的“晴雨表”。

    (三)群,就是联络和团结群众、群体。如南阳武侯祠联云:“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究竟在何处?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从明代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到清代咸丰年间,湖北籍南阳郡守顾嘉衡撰写这副楹联,两地群众的争议才稍微平息。在这里,楹联是引导群众泯仇弭隙的“粘合剂”。

    (四)怨,就是讽谏和批判不平、不公。如湖南联家胡静怡撰时政讽喻联云:“哼!贱妇愚哉,非吾直上青云,何来彩电;呸!莽夫谬矣,是我亲缝绿帽,始得乌纱。”用自画像的手法生动刻画一对贱妇莽夫为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丑陋形象。作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读者读来痛快淋漓,并心生鄙视和厌恶之情。在这里,楹联是便利群众泄愤解恨的“出气筒”。


    本文作者入选论文,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二、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实践

    楹联融合群众文化可以借助哪些路径?以下4点是笔者多年来的具体实践:

    (一)楹联助力脱贫攻坚。经过3年多的脱贫攻坚战,笔者所在的瑞金市今年通过国务院评估检查和省政府正式批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作为文艺战线和脱贫攻坚战的“双料战士”,笔者曾为黄柏乡院溪村、瑞林镇元田村、叶坪乡黄沙村、壬田镇中潭村等多个村撰写楹联。楹联主要张贴在农户家门和宗族祠堂,内容以宣传党恩国泽、文明新风、新村建设、党风廉政为主,旨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如精准扶贫联云:“不忘初心,迈上新程跟党走;勇担重任,打通富路与民行。”为脱贫攻坚干部画像和鼓劲。土坯房改造联云:“安居不忘撑天柱,致富常思领路人。”表现村民喜迁新居感恩思源的情怀。秀美乡村联云:“院有荷香融皓月,溪留松影带清风。”嵌入村名,描绘优美的乡村画卷。乡风文明联云:“生时务要勤耕!衣从土地来,食由土地取;身后何须厚葬?欲造子孙福,莫占子孙田。”倡导厚养薄葬。党风廉政联云:“福禄慎珍之,看高处烟花、热时爆竹;平安恒守也,有门前皓月、檐下红灯。”提醒党员干部加强警戒。乡风文明联云:“孝为天下全家福,和是门前一盏灯。”倡导家庭孝敬与和睦。重阳登高联云:“步似少年,所谓老当益壮;身登上寿,谁言高不可攀。”为登高参赛老人加油助威。

    曾小云撰廉政文化春联,朱景发书

    (二)楹联点赞模范人物。近年来,笔者有幸受中国楹联学会等单位之邀参与重大主题楹联创作。如为中宣部、全国妇联评选的十大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中的贺俊花、吕昕烛两家庭分撰嵌名联云:“种德济贫,十里乡邻分善果;立规奖学,一门俊秀挺奇花。”“母女相依,智残不坠青云志;家园互助,心善长燃红烛芯。”为中宣部评选的“时代楷模”黄志强院士撰联云:“志绍岐黄,誓将肝胆疗民瘼;强如扁华,独运针刀壮国魂。”以上联作均由名家书写、朗诵,在央视媒体发布,联墨作品赠送获奖者。又如为抗日根据地杰出共产党人刘凤梧、赵一曼、符克等3人撰写小传和楹联,收入中宣部《党建》增刊。在参与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和撰稿工作中,笔者也积极运用楹联形式为活动增加文化内涵和创意亮点,得到领导和群众肯定。如第三届和第四届“模范工程”表彰颁奖晚会,除撰写晚会现场春联之外,笔者还为每个颁奖项目撰写楹联,将其赠送给获奖者,并在大屏上展示。如题平安卫士联云:“责任如山,心总系万家灯火;平安是福,春常留百姓门庭。”题绿色卫士联云:“但能使绿水长流、青山长在;又何妨丹心如火、白发如霜。”题杰出青年联云:“奉献青春,立鸿鹄志;撑持大厦,作栋梁材。”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曾小云创作题黄志强院士对联,著名表演艺术家温玉娟朗诵,源自网络截图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曾小云创作题黄志强院士对联,著名表演艺术家温玉娟朗诵,源自网络截图   曾小云撰题赠贺俊花家庭联,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肖良平书 本文作者撰题赠吕昕烛家庭联,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肖良平书 本文作者撰瑞金市第四届模范工程表彰颁奖晚会春联,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三)楹联添翼家庭教育。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春联,是笔者接受启蒙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成家之后,笔者继承父辈拟写春联的传统,注重用春联来开展家风家教。如2015年春联云:“尽孝莫迟迟,好趁双亲都健在;回家常看看,最宜重礼是平安。”这是笔者在父亲去世后的深切体悟,岳父的病逝使这种体悟更加切肤入骨。2016年春联云:“传家信有诗书种,耀祖岂惟将相才。”传承书香门第勤俭耕读的观念,却摒弃出将入相才能光宗耀祖的陈旧思想。在获颁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的牌匾之后,笔者更加坚定读书成才的信念。2016、2017年的两副六言春联尤其值得一提。2015年10月,国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笔者和妻子决定再生一个孩子。为表达愿望,笔者撰写猴年春联云:“好趁十分春色,再生一个猴娃。”2016年12月22日,二娃降生,笔者又撰写鸡年春联云:“喜得二孩落地,愿如双子飞天。”上联“落地”一语双关,既指国家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又指我家新添第二个孩子;下联“飞天”亦双关,既点出两位航天英雄遨游太空的时事,又寄托笔者对两儿成材报国的期望,还切合鸡年。这些春联,成为笔者家庭教育的现成教材。此外,在为对接贫困户和拆迁户撰写春联时,笔者也会着重家风家教的内容。

    本文作者撰自家门2017年鸡年春联,朱景发书 本文作者撰自家门2017年鸡年春联,朱景发书

    (四)楹联增辉校园文化。笔者出身教师,怀有浓厚的教育情结,乐意用楹联来宣传教育和校园文化。印象中自进入教育局直到离开教育战线,10多年来,笔者每年都要为教育局大门撰写春联。此外,笔者还为部分学校撰写过楹联。如题金都小学校门联云:“金玉蕴书山,养成厚德明三礼;根基培学苑,造就雄材盛五都。”嵌入校名,诠释独具特色的“礼德”文化。题特殊教育学校联云:“特有志坚,梦随彩蝶逆风舞;教从心始,爱助苔花向日开。”鼓励师生迎难而上,不惧风雨,永远向着太阳。把残障儿童比喻成彩蝶和苔花,契合学校以蝴蝶为核心元素的校园文化。题解放小学大门2017年春联云:“解得金鸡唱晓声,作一日谋,作一生计;放开走马游春事,树十年木,树百年人。”嵌入校名,鼓励师生珍惜时间,及早谋划一生大计和百年大计。题叶坪中学一九七八届校友捐建思源亭、敬师亭联云:“长流活水,广被恩波。”“为师为父,如岳如川。”言简意赅,点赞校友义举,寄望后来学子。

    本文作者撰金都小学校门联,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本文作者撰金都小学校门联,本文作者手机拍摄

    三、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思考

    楹联如何更好地融合群众文化?笔者在实践中产生以下3点体会:

    (一)要高举楹联文化自信的旗帜。我们国家讲文化自信,重要内容之一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然包括楹联文化的自信。楹联发展到当代,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具有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楹联创作者,我们要坚信楹联虽小,却大有作为。2015年12月,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考察瑞金,并出席中国作协江西基层文学工作座谈会。就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笔者借用铁凝主席的名字用楹联形式发表看法:“铁笔丹心,关万家忧乐;凝神静气,著一等文章。”笔者敢于以楹联形式发言,正体现笔者对楹联文化的高度自信。

    (二)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楹联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成员,楹联创作者亦应如此。然而,当今楹联创作存在一种远离人民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主题多醉心于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用典过于生僻晦涩,有的生吞活剥;语言因循陈旧,一味仿古,不敢甚至耻于用群众易懂的大白话、鲜活话。这值得我们楹联创作者深思。与其他文体相比,楹联根植于群众更加深入,群众基础更加厚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正是楹联旺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远离群众,失去群众,楹联必将岌岌可危,甚至被群众厌弃。

    (三)要找准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抓手。楹联应用广泛,受众广泛,我们能够触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其“芳踪”。像上面笔者所列的脱贫攻坚、模范宣传、家庭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楹联的用武之地。其他诸如精神文明、志愿服务、文化惠民、节会庆典、城市建设等方面,也有楹联展示的平台。关键是我们要找准切入点,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大胆创新,巧妙创意。

    《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说的本是诗歌,但楹联亦应如是。让我们充分发挥楹联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用楹联善化人心,美化人生,教化民性,淳化民风,将楹联打造成为群众文化的主力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 第一课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 第二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万家忧乐,著一等文章——楹联融合群众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by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