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说:良好的教育教学需要以一定的学习环境作为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有益于教育教学呢?
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包含四个视角即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和学习共同体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环境着重强调尊重和理解学生先前经验。一切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顾及学生面对新信息会怎样,不能预测学生真实反应。
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作为老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放下自己主演的角色。不能用自己的猜测代替学生的真实反应,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知道什么,想学什么,估计会怎样做,而不是一意孤行地引导学生走教师设计好的“死套路”。
教师还应明确并试图多帮助学生将他们先前知识和当前学习任务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很难准确“判定”学生的学习反馈。
由此看来,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习新知识,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效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包括生活经历。这样准确把握了学生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从而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才是最关键的。教师不能想当然地给予学生“懂”与“不懂”一个思维假定,要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对症下药。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强调教学始于学习者现有知识和能力成度,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科内容的一些知识呈现给学生。一切新知识的构建都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在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下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中学会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然而,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在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求完成一定的“任务”,所以教师们往往不顾及学生学习中的“知识中心”这一主体要素,甚至于出现“赶课”的不良现象。对于学生学习,这只会是有害而无益。或许这一部分教师抱有的心态应该是“有效无效责任尽到”。
当然,这样的教学作为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教师再多的启发和用再多的宝贵时间也增进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这样的典型的“不学”是难以应对的教学难题。
因此,很多情况下教师面对之后的教学任务,哪怕知晓学生的现有状况也未免会选择停下来等待建构更牢固的已有知识。所以,对我而言我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整顿”学生的朝前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更多的已有知识。
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形成性评价涉及到将评价(通常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使用)作为改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来源;终结性评价则主要测量学生在某些学习活动结束时已经学到了些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针对演讲活动,最后的评分和名次是终结性评价,如果要是这一次演讲活动更有意义,那么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对手稿、为演讲所做的准备稿的指导与评论等的形成性评价才是最重要。
但是,由于各地各校的环境及教育者意识的不同,往往出现更多的只注重结果(终结)不注重过程(形成)不良教学行为。甚至有的地区还出现无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强制执行的形成性评价管理,以应付或者“照顾”的方式评定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当然,要实现良好的评价实践要求改变很多教师、学生、家长对有效学习模式的看法。特别,很多由老师所做的评价过分强调了终结性评价的意义,如以成绩的好坏进行评价。为杜绝这一点终结性评价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在改作业、综合素质评定、考试等活动中,主管部门要求以等级制进行评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无形的“魄力”促使老师又自觉地把等级转化为分数。
以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教师和其他有兴趣的参与者共同分享重视学习。
俗话说:好的教育需要勤奋学习的学生、通情达理的家长和认真负责的老师三方在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中协同努力。学生环境犹如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间的交往;教师环境犹如教师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此外,还有家庭教育环境。
这里,我重点提一提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所取的关键作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所处环境中的时间分配表明,学校教育再好也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家庭成员表面上不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学习、起不到教学的作用,但是他们实际上在为孩子提供学习的资源、创设具有学习意义的活动、与社区建立联系等等。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使得学校教育显得孤立,力不从心。
在学习环境设计中,综合考虑上述四个视角便会使之行之有效。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学习环境设计的四个视角之间是保持一致的,它们之间本身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相互影响的。只要能保证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得到促进和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