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高僧、学者、理论家,俗姓张,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信老、庄,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于鸠摩罗什门下出家,为罗什的得意门生,被称为“法中龙象”。他擅长般若学,曾和道融等讲习鸠摩罗什所译三论,被称为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之一,被罗什人赞为“解空第一”。
僧肇曾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和长安参与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和经论评定。他的四篇深邃、精辟、简洁、优美的论文《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众多佛子和佛学专家研读。此四论合称为《肇论》。此外还有《宗本义》一书。
僧肇与老庄
僧肇所处的时代,《老》、《庄》思想盛行,外来的般若思想与《老》、《庄》哲学有相似之处,故魏晋时代的许多僧人都是玄学化的佛教学者,他们般若、老、庄一起谈,在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如当时的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谈般若,他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都贵无贱有,而裴頠《崇有论》里所谈的般若,也是同一个思想体系,都贵有贱无。这两派的主张都是偏执的,僧肇融合道家玄学有无相生、动静相合等思想,以般若代道,以色空代有无。近代佛教学者黄忏华在《僧肇》一文中,归纳僧肇几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都是有所发挥而互相联系之作”。这就是说,各论的着重点发挥,虽有所不同,但它们彼此之间都是有关系的。
另外,僧肇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深刻阐释般若奥义的第一人。他对般若奥义的解读,博得了罗什大师的首肯,罗什还对其论文的优美语言大加赞赏:“我的理解不逊于先生,但在文词上应当拱手祝贺。”著名居士、隐士刘遗民读后也感叹道:“想不到穿袈裟的僧人中还有何晏类的人物。”他又将此论推荐给慧远大师,慧远也以为像这样的精辟文章“未尝有”,他们一同批寻玩味,爱不释手。此时僧肇只有二十三岁。
弘始十六年(414),僧肇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令僧俗大众痛感惋惜。僧肇是用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深刻阐释般若奥义的第一人,给后世研究般若奥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禅宗师祖达摩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