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谈到了泛娱乐化时代的一些特征,娱乐产业的本质,就在于收割你的注意力进而盈利。只要能聚集到大众的注意力,将人们有限的时间投入其中,那娱乐业的使命就已经基本达成了。罗振宇一直强调现在的竞争都是在时间战场上进行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凌晨,随着微信小程序的正式上线,各种自媒体也开始沸腾起来,各种角度的分析,各种观点的质疑,各种前景的展望,各种机会的预测,充斥了整个网络。换句话说,在今天不讨论小程序,似乎就是一个很落伍的表现。
小程序引爆今天的社交圈若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讨论小程序的自媒体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质进行讨论的,因为真正能利用小程序去实现商业战略的企业早就开始行动,那些真正的大咖和牛人早在小程序这个概念被提出就开始关注和思考,前几篇文章谈及的头部资源在这里占据了绝大部分流量。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自媒体蜂拥而至,好像不说点什么心里就郁闷的紧呢?原因就在于泛娱乐化的时代,赶热闹很重要。借着热点,可以让你更快速的被人发现,就像我们在闹市街头围观一件不寻常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美女,而这些美女在平常情况下我们根本不会见到。
今天,我们来聊聊,泛娱乐化时代的几个特征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法。
一、在热闹中学会冷静
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自己对周遭世界的感觉,把自己所在的圈子,当成了这个世界的全部。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最喜爱的摇滚乐队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演出,当时激动坏了,以为全校都会因此而沸腾。没想到,在宿舍里和室友兴高采烈的诉说着要去看演唱会的激动心情,遭到的却是他们很冷淡的反应。当时我并没有多想,后来我渐渐发现,由于互联网造成的碎片化,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其他人那里很可能会变的难以理解。如今,传统时代的那种巨星,像迈克尔·杰克逊、贝克汉姆这类一举一动都能触动世界的超级巨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个圈子里异常火爆,圈子外的人则不明所以的明星,他们可能没有建立起和所有人的弱连接,但他们建立起了和一部分人持续的、高频率的强连接。
传统巨星会越来越罕见这就是所谓粉丝经济的底层逻辑。热闹,是泛娱乐化时代最显著的外在特征。因为某些话题和事件,总能引起极强的参与感,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圈子间,呈现不同的面貌。比如小程序这个热点话题,在程序员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路径;在自媒体眼里,可能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素材库;在对互联网不甚了解的人眼里,可能就仅仅是个谈资。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圈子间互动的链条:程序员开发小程序-自媒体分析小程序-普通人谈论小程序。
记得已故的民谣歌手莱昂纳德·科恩的一句名言: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句话简直就是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的真实写照,各种圈子,各种社群之间的缝隙,就是裂痕的表现形式,而泛娱乐化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用光的方式,去黏合这些缝隙。
所以,在面对这样一个呈现娱乐化的时代,看似每天都很热闹喧嚣,其实,那些表面的喧嚣不过是盈利的场景而已。有句老话,叫浑水摸鱼。水至清则无鱼,只有在浑水里,才有机会摸到鱼,娱乐化的意图就在于制造这个浑水,热闹起来以后,鱼就容易摸了。
“浑水摸鱼”的策略不管是内容创业者,还是其他类型的创业者,在这种热闹面前,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轻易陷入别人为我们织造的喧嚣之中。一旦冷静下来,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动。
冷静不代表不作为,而是要求我们要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接下来的行动,走好自己的节奏,而不是不知不觉的去跟随别人的节奏。
思考自己的优势和资源,自己的意图和目标,然后,再和这种热闹的场景相契合,甚至在大热闹里去掀起几个小热闹,让你自己,也成为话题中心。
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这在当时绝对是个相当热闹的事件,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无论是纽约时报的记者,还是工厂里的工人,都在兴高采烈的谈论着。
这里不缺乏或权威或片面的报道,不缺乏不同的声音。再冷静的人,遇到这个话题,都会忍不住说上几句。
然而,在女权运动里获利最多的,反而是看似与其关系最疏远的烟草业。烟草业充分利用了女权运动,让女性抽香烟和女性争取独立平等这两个概念相互融合,发动起一群女性,在城市的某条街道,集体抽烟,用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宣告女性和男性平等。
香烟在这场热闹里,变成了女性平权的工具和标志。而烟草产业,也因此获利无数。
烟草业借助女权运动获利当然,吸烟有害健康。我所要强调的是,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烟草行业是如何完美的嵌入到一场热点事件当中。女权运动自从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关注以后,就已经具备了一开始没人预想到的泛娱乐化特质。而很多人都是盲目的进入,被动的行动。烟草行业却在冷静之后,主动出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一本正经的表演
既然是娱乐化,那就必然有两种身份,一种是演员,一种是观众。演员在台上卖力演出,光彩四射,观众在台下兴高采烈,鼓掌欢呼。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种身份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么明显罢了。
最高明的演员,你永远看不出他在“演”一个角色,你会认为这个角色就是他自己。浑然天成,让人印象深刻。同样,最高明的创业者或者从业者,你永远看不出他在兜售一种产品或者观念,你会认为,这一切是他“不得不”做的,“不得不”说的。
表演是一种通用技能比如乔布斯在发布第一代iPhone时,其实整个发布会的所有流程,包括PPT、灯光、台词、环节流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无论我们回看多少遍,都会觉得这一切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正是由于那个时代所有的手机都有着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所有的手机我们看起来都很丑,但又不知道可以往哪方面去美化。乔布斯看到了这种让人难以忍受的东西,于是他的办法就是“重新发明手机”。
乔布斯高明的“表演”直到今天,我每次看当年那场发布会,还是会难抑心头的激动,除了苹果的技术实力之外,乔布斯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演,充分迎合了人们多年受泛娱乐化时代影响而形成的喜好。
正是因为在不经意间就迎合了这种喜好,所以,乔布斯的场场发布会,都让人印象深刻。
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都会在新品发布的时候,举办类似的发布会。
这,就是表演的力量。
除了实体产品,内容产品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美剧的灵魂在于编剧,一个好的编剧团队本身,就是表演的行家,演员不过是在他们创作的剧本之上,进行自我发挥和即兴创作。那些高明的编剧,用不着痕迹的方式,调动着观众的紧张、惊悚、好奇、感动等情绪,这些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让观众不断产生看下去的欲望,追剧变成了一种习惯和刚需。这种表演,观众是看不见的,但其产生的效果,却深远悠长。
编剧才是美剧的灵魂之所以说“一本正经的表演”,是为了突出表演的自然状态,或者说就是隐蔽性。
娱乐产业从出现到现在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戏剧、近代的音乐会、现代的各种show。观众的口味已经越来越刁,给他们提供新鲜感和价值感也会越来越困难。动作过大,往往会让观众心生反感,只有用看似不是表演的方式、实则使用了表演的精髓去服务观众,才能为观众创造价值。
我们去分析那些自媒体上的大号,不难发现,运营者都用类似演员表演的方式,去打造他们的产品。
只有灵活的根据内容的不同,受众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才能得到最多的掌声和关注。
三、持续的制造满足感
娱乐化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给观众以满足感,不管是快餐式的满足还是米其林三星式的满足,只有高下之分,没有本质之别。
满足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成全了观众的期待,交付给观众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
每个观众本质上都是饥饿的,这些娱乐产品的工作就是不断提供各种口味、各种价位的食物,来喂饱他们。在食物已经过剩的时候,服务和场景又成了新的竞争领域。泛娱乐化在不断的开疆拓土,攻城拔寨,在寻找着和更多领域结合的机会。
小米的所有产品,都在持续的给用户制造满足感,用实惠的价格、良好的做工、好看的外观、不错的质量,让用户满足的成本降低,而花更少的钱得到同样的满足,这本身就是一种愉悦,这种愉悦又会反作用于下一轮满足感,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满足感链条,不断满足,不断制造新的满足。
小米持续地满足用户内容领域也是如此,为什么那么多的专栏作品都要日更,不是因为他们主观上勤奋,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有很多新的有价值的想法迫不及待地和你分享,而是为了每天给你制造满足感。
每天都能获取内容上的更新,这些内容制造者又可以根据后台数据的反馈,适时调整自己的内容,形成一个良性正向的循环。
所以,日更的本质,就是持续地制造满足感,反过来,由于满足过程变的更容易,所以饥饿感也来的更快,新的关于满足感的需求也会更急切,这样,就可以批量的去制造满足感,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更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只有了解了这个特征并加以利用,才能更好的打造个人和产品的价值。
这是公子在野陪伴您的第25天。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感觉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帮忙推荐给您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