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只有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今天读书看到这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索性就用它做标题。
输出,让知识走心、过脑。
我目前的学习方式大概有读书、听语音。
每周都会听一条语音,听的过程中会做笔记。
而每当我周末复盘再回顾笔记时,经常发现语音的内容我基本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更别提应用到实践中去。
读书也是,不管是快读还是慢读,当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我们通常已经不记得书的中间部分讲了什么…
还记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吗?遗忘,是常态。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久而久之,虽然我们认为自己一直在不断输入不断学习,其实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S叔说他以前当英语老师的时候,发现了一条普遍真理:让学生学习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当老师。
如果要把今天学的东西第二天讲给别人听,那学生一定学得特别好、特别扎实。
其实,这也是输出的过程。
首先,只有自己将知识吸收、消化理解,才能够讲给别人听;
其次,在讲的过程中会收到提问等反馈,这种互动会让我们发现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又一次得到了强化。
也许你会问,没有人听我讲,怎么办?
那就写吧。
02
上个月读完《刻意练习》,我感觉这是一本可以大幅提升自我能力的好书。
我不想读完就忘,想尽可能多地吸收消化书中的内容(这本书更像是科研报告,有些部分其实比较难懂),于是我开始尝试——拆书。
简单讲,就是把书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表达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把作者大篇幅的案例,用几行字来归纳总结;有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语句,要自己转换成平常人通俗易懂的方式但保持意思不变;有些不算实用的部分要舍弃(我相信世上没有完美的书籍,不管是哪本书,也不会每一页都是有用的,要大胆舍弃),干货内容要保留…
我以“章”为单位对整本书进行拆解,在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梳理出整本书真正有价值、作者想体现的部分,我会在拆书稿里面把这部分内容加粗。
后面我会再根据加粗的部分(这些妥妥就是干货了),尝试制作这本书的思维导图。
至此,我才感觉这本书被我真正吸收了、真正的走心、过脑,而不是自认为读过这本书但其实已经忘记了内容。
03
输出,让我们在世界上留下一个独属的印记。
生物进化论中,有一个观点是“基因是自私的”,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基因想要生存繁衍所带来的结果。
经过一代一代人的繁衍,我们的基因逐渐被分解。当肉体消逝、基因分解,这世上有什么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
我想一定是输出、是创作。
不管是阅读、刷剧、看抖音,我们其实都是“被feed”的状态,是我们在看别人整理好的东西、消费属于别人的东西,这终究是一种低级的刺激、低级的快乐。
而输出,则是我们在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的思考和创意,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记录了下来,即使某一天肉体消亡,我们的思想永存,也许,会为后人带来一点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