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讲述:
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使得研究者能做一些极端的分析 ——
* 他们统计了有史以来所有的学术论文,分析每一个学者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 他们拿到美国每周所有的图书销量数据,看看每一书是怎么畅销的;
* 他们有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中的数据,这样他们能知道现代每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发迹的。
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全覆盖无死角。可以说,他们知道一个领域内*所有的*成败。然后他们找到了一些规律。他们对这些规律非常有信心,称之为“成功定律”。定律的意思就是你不服不行,不管你喜不喜欢,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第一定律
如果业务表现可测量,业务表现驱动成功;
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则是网络驱动成功。
业务表现容易测量的看业务表现,业务表现无法测量的看网络。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武磊可以跟着徐根宝从乙级联赛开始打,而章子怡必须一出道就是《卧虎藏龙》 —— 张艺谋还告诉她,给再多钱也别去拍电视剧。
艺术网络要靠声望维持,而我们知道名校讲的也是声望。一个名校的毕业生,学校肯定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要砸了母校的牌子。那名校这个网络,是更像艺术网络呢?还是更像足球联赛呢?
人不是艺术品,如果你真行,你并不需要名校的加持。
那名校的意义在那呢?
我们知道名校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名校还有高水平的校友网络。
但是,这本书研究似乎说明,那些东西的作用并不大?如果你家庭条件得说得过去,中产阶层的子女只要硬指标达标,最后上没上名校影响不大。那么、名校加持最有用的是来自家庭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说白了,上名校对眼界比较低的人最有用。
美国社会总体比较公平,三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在职场上的机会相差不是很大。包括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公司,其实也不怎么看重名校。
第二定律
业务表现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没有上限的
如果你在这场竞争中真是鹤立鸡群、脱颖而出,那只能说明你走错了赛场。这个地方不适合你,你应该去参加更高水平的竞争。
一旦大家的水平都接近上限,在金子对金子的比赛中,“公平”这个词就没啥意义了。差距已经微乎其微,裁判再怎么样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
那怎么办呢?金子跟金子比,常常都会从意想不到的细节决定成败。也许是简历里的一段什么特殊的经历,也许是衣着打扮,也许是聊天时的一个小玩笑,这些东西基本上跟工作能力没啥关系。然而如果面试官知道来的人都不差,他还可能只看这种小细节。当所有对手都是金子的时候,你就需要找一些特别的点来突出自己。如果这还不行,那你就只能多参加比赛 ,一次运气不好两次不行,多参加几次,也许终有出头之日。
第三定律
以前的成功 × 适应度 = 未来的成功
如果永远都是过去的成功推动未来的成功,如果一切都是之前的流量决定了后来的流量,那肯定是越大的网络枢纽越大,越老的明星名望越高。但真实世界并不都是这样哦。
比如:好歌的排名被压低了,一般的歌曲被排在了前面。人们会不会被排名影响,去重点关注那些平庸但是排在前面的歌曲。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这样,他们就好像绵羊一样,别人说这个歌好听,他们就更多地下载了这个歌。那些别人介绍给你的其实都是托儿,托儿、真的有用吗?
又如:有几首特别好听的歌没有被压住。哪怕你把它排名压得非常低,人们喜欢听仍然能慢慢地把它顶上来。
这就是“适应度”。
当前这首歌有多成功,多受关注,叫“欢迎度”。我们现在知道欢迎度跟以往的成功有关,甚至可以是白给的成功。而“适应度”,则是这首歌在同等的条件下,自己打败竞争对手和赢得关注的内在能力。这叫做“适者生存”。
名望和托儿代表你以前的成功,而想要取得未来的成功,你还得有适应度才行。
欢迎度可以是炒作出来的,而适应度代表内在的竞争优势。
适应度并不一定就是业务表现,因为业务表现是个独立的分数,而适应度是跟别人竞争的优劣情况。但是适应度不受社交网络流量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东西好不好,你需要关注的是它的适应度,而不是欢迎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