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仆不能事二主的谚语,反映了华夏民族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历史上那些为了表示对主子忠心不二而杀身成仁的大有人在,而背叛旧主子投靠新主子的大多被后人诟病乃至千夫所指。
可就有这么两个臣子,不仅事了二主,而且成为千古名相。
第一位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管仲。
齐襄公朝政昏聩、纲纪松弛,后被公孙无知弑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不满一年又被人杀,齐国国内没有了国君,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此时最有希望成为国君的是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和在莒国避难的公子小白。他们带着自己的人马快速从各自的地点向着齐国奔去,谁最先到达齐国,谁就是齐国国君。
公子纠的心腹管仲为了能让纠最先赶到齐国,发挥了他神射手的作用,一箭射中小白,以为小白必死无疑,然后定定心心地跟着公子纠回到齐国。不曾想小白早就到了齐国,此时已经成为齐国国君,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原来那一箭射在了小白腰带的铜钩上。
按理齐桓公肯定要杀了管仲,可是在他的臣子和管仲的好友鲍叔牙的劝说之下,管仲成了齐桓公的相,最后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管仲的治国理政的思想集结于《管子》一书,内容极其丰富,包括道家、名家、法家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
第二位是唐代名相魏征。
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的冼马,就是辅佐太子,教导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玄武门之变,太子被杀,魏征的性命岌岌可危。据说李世民沉着脸问魏征:“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
这一问法还真是贼喊捉贼,但也是对魏征的试探。李世民应该知道魏征的才能,此时这样发文也是试探他。倘若魏征立马转而奉承,李世民估计不仅不会用他,只怕性命难保。可是魏征是个耿直之人,不会干那种两面三刀的事情,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这样的回答让所有人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李世民听后却转怒为喜,不仅没有降罪于他,反而提拔了他的官职。李世民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魏征显然符合他的这一标准,好的人才他绝不放过。
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辑录前人著述编成《群书治要》,成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的警示谏书。因为李世民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因为魏征等臣子直言进谏、尽心辅佐,这才有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才成就了大唐的盛世辉煌。
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不已,为魏征废朝五日,令文武百官参加葬礼,太子李承乾为他举哀。后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陪葬昭陵,其画像置入凌烟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第四。
当然,不是所有事二主的臣子都能成就这样的功名,如果没有鲍叔牙的成人之美,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宽广胸怀,就不会有这样名垂千古的一代名臣。
奇帆齐微课 22年度年度营第224篇,1135字,共33880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