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书山有路读书
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下)

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下)

作者: 雪花如糖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15:29 被阅读201次
    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下)

    文 丨 雪花如糖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因这句千古流传的咏梅佳句,北宋初期的林逋被后人所熟知,而他也是当时文人羡慕的对象。为何呢?就在于他能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远离红尘喧嚣的闹市,去孤山野林中隐居。联想到今天文艺青年向往的诗与远方的生活,我写到:

    如果说幸福的最高境界是获得自由,不为名利所缚,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那么林逋的隐居,无疑是人人都向往却又无法企及的人生。因此,不光是在宋朝,就是现在,这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生活方式。

    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很多人不相信他也会风流不羁,还会写艳词。事实上他一生中陷入过两次著名的"桃色事件",都与艳词有关。针对这些,我说:

    即使欧阳修真有过一段风流放浪的生活,也不会掩盖其在文学史上的光辉。人无完人,也许这样的欧阳修才是真实的。

    苏轼是提宋词时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关于他的轶闻趣事,实在太多太多。市场上写他的作品,也多如牛毛。该怎样下笔呢? 思量再三,决定将他置身于娱乐圈,侧重表现他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这样一个视角,我就把上篇用来写他和歌伎间的往来,下篇则聚焦于婚姻家庭,梳理他与三位王姓女子之间的感情。看了一些文章后,发现粉丝特别喜欢做比较: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究竟谁才是苏轼一生挚爱? 对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坛。对此,我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从感情的角度而言,苏轼是幸运的。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位女子倾心相付,并且爱情与婚姻都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也与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关联,他值得女人去爱、去付出。若问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在他心目中,谁才是一生挚爱?恐怕东坡不会作答。

    对认真爱过自己的女人而言,"比较"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有读者在文末留言: “这结尾,神了。”我回复到:''当时写下这句时,的确是有感而发。"

    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词作,为什么她的词如此哀婉悲愁,有些凄苦简直是侵入肝脾令人心中隐隐作痛。在梳理了她和赵明诚的婚姻生活后,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二十八年的婚姻,一半厮守,一半分离。有过醉人的甜蜜,亦有过无法言说的伤痛。揭开这伤痛背后的隐情,无疑是残忍的,但,这就是婚姻。或许,李清照的悲凉与凄苦,更多的是由一夫一妻多妾的社会制度所造成。假如穿越到今天,一个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一个是金石学家、收藏大师,俩人会不会伉俪情深,忠贞不渝呢?

    应该如此吧。

    美好的婚姻不仅始于爱情,还要维系于制度的约束。

    朱淑真,在词坛中的声名远不及李清照,但她的创作数量令人吃惊,存世的诗词达三百多首。这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反抗精神的美女、才女。她十分钦佩李清照的才华,也羡慕李清照的婚姻。谁知事与违愿,嫁给了一个其貌不扬、胸无文墨、又缺乏情调的小吏。尽管她一直努力,想改造丈夫,并为其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却被丈夫视为无病呻吟。此时,她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 主动休夫。后来她又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在公开场合和初恋频繁约会,俩人携手漫步于湖边,并且写下''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的词句。

    朱淑真以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爱情,最终招来世人的非议与责难、情人的逃避与背叛。这个为情而生的女子不得不选择以死亡来抗争命运。对此,我评价到:

    聪明又富有才华的女子多半不堪命运的摆布,总想摆脱不幸婚姻的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勇气和选择,若在今天,可能会获得别样的人生,活出自我,活出精彩。然而,放在封建社会,无疑是以悲剧而告终。


    03.保护兴趣,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

    每个写作者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在取悦读者之前,先取悦自己。只有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像块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你,让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倾注感情,使文字从血液里汩汩流出,带着自己的认知与喜怒哀乐,文字才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气息。在这种情形中写作,笔触往往会不自觉地跟着人物走,仿佛不是我在刻画人物,而是人物要借我的笔说出他的心里话。

    黄庭坚,是大家熟知的书法家,诗人,在词坛中并不有名。但我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与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之间的私人恩怨,这段恩怨左右了他的官场命运。1101年,他被贬往广西宜州,蜗居在狭小破旧的小戍楼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不像师弟秦观那样忧愁脆弱,而是保持着一贯的洒脱与傲气。写到最后,这个可爱的老头仿佛就在我面前:

    年迈的黄庭坚极度兴奋,与友人喝了点小酒后,像个孩童一样,脱掉鞋,卷起裤角,坐在板凳上将脚伸在外面,任凭清凉的雨水冲洗着身体,他仰天长笑:

    好久没这样快活了……

    话音未落,便轰然倒地,与世长辞,时年60岁。

    写到这儿,我被他的狂傲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哭着来,笑着去,至死都不向命运低头,一幅笑傲江湖的模样,这就是黄庭坚。''

    在写李清照亲赴莱州寻赵明诚时,当读到《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时,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当写到她为守护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古玩,在战乱中四处颠沛流离,书画文物经常被盗,自己无处安身,不得不冒着牺牲名誉的风险委身于张汝舟,最后上当受骗,又惨遭对方的家暴时,我差点放声大哭。也许有人会说矫情,但写作时因为兴趣而全身心地投入,感情就往往不受自己的控制。

    有了兴趣并不够,还要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不能半途而废,有时只差一步就能等到伯乐的出现,但有些人却放弃了,这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记得自己由于阅读量和喜欢数非常低,曾经产生过怀疑,要不要放弃。和自己做了一番心理斗争后,我选择了坚持。因自己向来是个散漫随性之人,这次就当是挑战一下自己的意志力,看看究竟能坚持多久。抱着和自己死磕到底的念头,咬牙坚持下来。沒想到写第19篇时,奇迹发生了: 有几家图书出版文化公司的编辑发来信息,想和我签出版合同。由于还未完结,怕给自己带来压力,就婉拒了,但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鼓舞了自己,至到最后幸运地签给了简书版权。

    市场上有很多人解读唐诗宋词,既有大家熟知的蒋勋,又有像白落梅一样文笔唯美古典的畅销书作者。写作初期,难免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试图模仿对方的风格。但很快发现:丢了自己的优势而一味地模仿别人,最终的结果是邯郸学步,别人的走路姿势沒学成,自己的步伐倒忘了。

    也曾担心过自己的文笔不够唯美,但当我看到豆瓣上陌生读者的留言时,心中完全释然:

    初看到书名的时候,自觉有点长有点矫情,忍不住腹诽会不会内容太文艺太浮空,没想翻开读起来便未曾释手,只因作者的口吻很像一位多年知心好友,娓娓道来宋朝各位文学大家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生平,那些曾经语文课上课间闲暇诵读过的词章,异常好读。(作者:冒充小猫,来自豆瓣)

    原来在茫茫人海中,还有人欣赏自己、认同自己,也许数量稀少,但也是一种幸福。

    不盲从别人、不怀疑自己,坚持下去,命运自然会馈赠给你一份厚礼。

    当然,我的写作尤其是这本处女作并非完美,还存在许多瑕疵甚至是错误,深感遗憾。

    对于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写作,我近来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平衡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 侧重知识性,就会囿于史料,趣味性与文学性差一些不说,稍有不慎,还会出现错误,引发读者的指责,实际上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 侧重趣味性,可能更贴进读者,但又显得不严谨,尤其内容中若再有诗词赏析的部分,过分口语化的表述就会破坏诗词原有的意境美;  若侧重文学性,力求语言唯美典雅,但若思想性不够,又容易陷入内容空洞、虚无飘缈的文艺气。

    或许,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三者的完美结合,作者只能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按自己的笔调去写,成文后还是交给读者去评价吧!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看市场上喜欢萝卜的人多还是喜欢青菜的人多。咳,不说了,到此结束,这篇文就当是抛转引玉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陌上红裙:争取早日交上我的作业💪💪💪
        雪花如糖:@陌上红裙 直接在打赏消息后就发谢谢了😂😂😂😂
        陌上红裙:@雪花如糖 咦咦咦,为么大舅打赏你不谢,到我这你就变成这样了😂😂😂
        雪花如糖:@陌上红裙 谢谢迷人姐,又打赏了,泪奔😂
      • 梅拾璎:一本书,真不是容易写成的,得下了多少功夫:+1::+1:还得见人之所未见。
        雪花如糖:@梅拾璎 唉~其实挺佩服自己当时的状态,现在懒了好多😂
      • 流失的青春:再读文字,更加深了印象和理解
        流失的青春:@雪花如糖 谢谢雪花老师的分享,辛苦了🌺🌺🌺
        雪花如糖:@流失的青春 谢谢纸上电台的工作人员,谢谢青春🌹
      • 铁妩:保护兴趣,坚持自己。👍👍👍
      • 翠娥Z:有了兴趣并不够,还要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不能半途而废,有时只差一步就能等到伯乐的出现,但有些人却放弃了,这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 虬田:学者风范:+1:
        雪花如糖:@虬田 羞得人赶紧捂着脸跑开😊
      • 汪波_偶遇科学:“不盲从别人、不怀疑自己” :+1::+1:
        梅拾璎:确实是这样
      • 11山山:学习了😀🌺☘
      • 碧叶清荷:终于更文了:blush:好多干货,收藏慢慢品

      本文标题: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hmqqtx.html